专业与培养方案
所在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教学资源» 专业与培养方案
历史学(师范) (History)
发布时间:2019-08-23     文章来源:

一、培养目标

“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且有可持续自我发展潜能的研究型、专家型卓越教师。

1.师德与教育情怀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从教、为国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仁爱”育人;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历史专业素养

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了解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认识和研究能力;坚持终身学习;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问题。

3.教师教育素养

扎实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历史教学技能和历史教育研究能力,能胜任课堂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具备反思批判、自我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紧跟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不断创新历史教育的育人方法;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掌握沟通合作技巧,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在职业岗位上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和经验,开展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二级指标

指标分解

编号

指标名称

师德规范

1.1

政治立场

  • 认同并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教育方针

  • 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3

职业道德

  •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熟知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依法执教;
  • 立志成为具有教育理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2.1

教育使命

  • 秉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教育理念,志愿从事教师工作;
  •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以及终身执教的教育理想;

2.2

教育观念

  • 具有较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 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 适合时代的创新需求,有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知识整合

3.1

专业素养

  • 具有扎实的史学、教育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知晓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 能运用史学的专业知识对基础教育涉及的有关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分析和解读,发挥历史的教育价值;
  • 对历史问题和规律等有探索的欲望,能够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独立的探索,并能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规律或基本结论;

3.2

学科教学素养

  • 知晓历史教师的知识及素养的构成要素,并理解它们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能理解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相关知识,能和史学等专业知识整合形成历史教学知识;
  •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阶段发展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历史教学规律和方法;
  • 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3.3

通识素养

  • 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了解国际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变革及其原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理念;
  • 能用这些文化理念来关照学术、社会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学、教育等现象;
  • 形成具有自我独特特性的历史学科的专业素养;
  • 并在发展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应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实践中;

教学能力

4.1

教学理念

  •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 知晓教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 知晓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变化原因;
  • 理解最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能够运用历史教育的最新理念开展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 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适当的反馈;
  •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技术融合

5.1

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

  • 能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知晓并掌握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加以运用;能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
  • 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 能进行初步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的历史学习环境;
  •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面的着力点;

5.2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

  • 知晓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最新理念,知道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理论和技术;
  • 在教学开始的准备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阶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的发展;
  •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试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引导学生独立开展资料搜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班级指导

6.1

管理理念

  • 把德育放在班级指导工作的首位,一切教育工作以德育为先;
  • 知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 理解和掌握中学德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6.2

班级建设

  • 基于科学管理观念,开展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环境;
  • 能够结合学生群体中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方法,开展合适的班级教育活动;
  • 掌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建立家校合作的交流渠道;

6.3

学生指导

  • 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有关技巧,及时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压力,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
  • 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制定基于自我天赋、优势和特长综合发展的人生规划,制定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综合育人

7.1

立体育人能力

  • 知晓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能够从哲学等有关视角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
  •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知晓环境育人、随机教育与家校社区共同育人的价值,理解历史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

7.2

学科育人能力

Ø 知道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理解历史学科在育人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 在学科教学中,能在设计中将历史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在环节中贯穿育人的活动,发挥评价在育人行为中作用;
  • 能在历史学习设计中初步将学生人格养成、理想塑造等与历史学习融合起来;

自主学习

8.1

终身学习

  •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明确终身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
  • 对于未来的职业成长有期许,渴望成为历史教师中的卓越教师;

8.2

专业规划

  • 掌握教师不同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律与要求,明白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在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意义,能够制定不同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
  • 能够结合社区环境、学校发展、学生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自我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平衡历史教学、工作事务和教学研究等关系;

8.3

自我管理

  • 能够实施自我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 克服学习中各种影响的因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 在工作中开展自我锤炼,张弛有度生活,完善自我的职业成长和个人终身发展;

国际视野

9.1

了解国际前沿

  • 在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对国内外的最新的历史教育研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 具有深入理解、探究全球先进历史教育教学经验的兴趣和意愿;

9.2

国际交流能力

  • 具有与国际学者和同仁交流的能力;
  • 就教育的有关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 能够独立查找和阅读国际文献,主动学习和了解国际历史教育中有效做法;
  • 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专业交流团体或国际会议的意愿和能力;

反思研究

10.1

反思能力

  • 明确知道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 能够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批判、创新的习惯和意愿;

10.2

批判能力

  • 能够借用有关标准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或专业学习中问题,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主动查阅理论资料、咨询专家教师、开展特定研究;
  • 主动找寻造成教育教学或专业学习中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有实际针对性的新的解答;

10.3

研究能力

  • 能够运用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方法,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
  • 利用实际证据来反思常见教育现象和解答教育问题;

交流合作

11.1

沟通能力

  • 知晓并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能运用这些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聆听、发表意见、汇总、研讨等具体方法,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11.2

合作能力

  • 知道并理解学习共同体含义和作用,认同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并能够参与或组建学习共同体;
  • 知晓并理解团队协作的做法,认同团队协助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团队协助;
  • 知晓并理解沟通合作技巧,并能运用该技能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主干学科

历史学、教育学

四、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上)、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学历史教学概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历史教学设计。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国外研学、科学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制课程、教育观摩与研讨(教育见习)、教育实践与提升Ⅰ(教学技能实训)、教育实践与提升Ⅱ(教育实习)、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

六、学制

学制四年

七、学位及毕业总学分

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139学分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47学分)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必修19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1学分、拓展训练(军训)、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2学分、体育与健康4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必修6学分:大学外语6学分

选修2学分:东西方文化类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

必修6学分:统计学导论B(3学分);大学计算机3学分

选修2学分:在本模块必修学分之外的课程中选修2学分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必修:4学分

在以下四门课程中修读4学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I(2学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II(2学分)、世界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2学分)、历史认知导论(2学分);

选修4学分:在文学类和哲学类课程中选修4学分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选修2学分

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选修2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66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40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18学分

项目制学习

必修8学分:在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2学分)、项目制课程(2学分、国外研学(2学分)中任选两项;毕业论文4学分

卓越教师养成课程

(26学分)

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

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学分;教育观摩与研讨(教育见习)1学分,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开展1次,每次0.5学分。

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

1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2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Ⅰ(教学技能实训)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修读学校层面课程6学分,学院层面课程6学分。

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

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4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Ⅱ(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1学分。

总计

139学分

 

 

 

九、教学计划表(略)

十、修读要求

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139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3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6学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历史学类课程、项目制学习)、卓越教师养成课程26学分。

(一)通识教育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学生须在以下四门课程中必修4学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I2学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II2学分)、世界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2学分)、历史认知导论(2学分);在在文学类和哲学类课程中选修4学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

1.学科专业基础课为必修(40学分)。

2.专业选修课程要求修读18学分,学生须在3个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均选修一定学分。

3.项目制学习,在以下环节中任选两项: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2学分)、项目制课程(2学分)、国外研学(2学分),修读4学分。

(三)卓越教师养成课程

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模块课程必修“卓越历史教师经验分享”及“教学案例研讨”,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模块课程必修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历史教学前沿

 

备注:具体内容以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