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动物学
英文名称:Zoology
【课程编号】GEN04159 | 【所属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
|
【学分数】2 | |
【学时数】32 | 【开设学期】一 |
【已开设次数】30 | 【建议选课人数】40-60(需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姓名】张雁云、董路 |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副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zhangyy@bnu.edu.cn,donglu@bnu.edu.cn | |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 |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无 |
一、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分类、进化及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动物界中由低等到高等的各个门及纲的动物在形态解剖、分类、进化、生态、动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动物类群、动物进化发展史以及动物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目标
通过动物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动物分类和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一)绪论1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分界、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动物的系统进化
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分界;理解动物的系统进化;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重点、难点:动物的系统进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无
(二)第一章原生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间日疟原虫和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史
第三节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重要种类
第四节原生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原生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重点、难点: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殖;疟原虫的生活史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总结致病原生动物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措施
(三)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第二节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
教学要求: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理解生物发生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
重点、难点: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几个阶段的形成方式
其它教学环节:无
(四)第三章多孔动物门1 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代表种类和主要类群
教学要求:了解多孔动物门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掌握多孔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
重点、难点: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多孔动物为什么又称为侧生动物
(五)第四章腔肠动物门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水螅的结构及生活史
第三节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特征及重要种类
第四节腔肠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重点、难点:水螅的结构和生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查阅与腔肠动物有关的资料。
(六)第五章扁形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涡虫纲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
第三节华枝睾吸虫和猪绦虫的生活史
第四节寄生虫的结构特点及感染途径
第五节寄生性扁形动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要求:了解寄生性扁形动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扁形动物门以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性的寄生扁形动物的染病方式、症状以及防治途径;掌握代表动物的生活史和传染病防治途径
重点、难点:寄生扁形动物的生活史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查阅资料总结目前世界上与扁虫有关的主要传染病的致病性和防治途径
(七)第六章原腔动物门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蛔虫的结构和生活史
第三节重要动物寄生线虫的结构特点及感染途径
第四节寄生线虫的特点、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第五节原腔动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小的门类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生活史以及线虫和轮虫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掌握寄生线虫的特点、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寄生线虫的感染途径和寄生虫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总结寄生虫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八)第七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蚯蚓的结构及生活史
第三节寡毛纲、多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重要种类
第四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五节螠虫动物门和星虫动物门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有关类群与人类的关系;掌握体腔和分节在动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体腔的概念;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总结体腔和分节现象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九)第八章软体动物门3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双神经纲、腹足纲、瓣腮纲、头足纲和掘足纲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河蚌和乌贼的结构及生活史
第四节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种类及其分类地位
第五节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六节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济价值;掌握不同类群动物对各自生活方式的适应
重点、难点:不同类群动物对各自生活方式的适应,体腔的退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河蚌对底埋生活的适应和乌贼对快速游泳生活的适应。
(十)第九章节肢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节肢动物的分类
第三节对虾及蝗虫的结构及功能
第四节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肢口纲的主要特征及重要种类
第五节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主要分类依据
第六节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七节昆虫分类及主要目(支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
第八节节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各类群的分类依据;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附肢具关节、混合体腔等特征及其在各纲中具体表现方式;
重点、难点:分类;有关术语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昆虫分布广、数量多的原因;查阅资料或者观察不同类群昆虫生活史的各阶段
(十一)第十章棘皮动物门1 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海盘车的结构
第三节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的重要种类
第四节棘皮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重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内骨骼、水管系等特征
重点、难点:水管系、内骨骼、对称方式的改变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查阅资料,总结棘皮动物的经济价值
(十二)第十一章脊索动物门1 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教学要求:了解脊索动物门的分类;理解并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无
(十三)第十二章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原索动物的代表——文昌鱼的主要结构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并掌握原索动物代表动物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重点、难点:文昌鱼的主要结构特征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无
(十四)第十三章脊椎动物亚门概述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器官系统的胚层分化
教学要求: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并掌握脊椎动物的主要器官系统的胚层分化
重点、难点:脊椎动物主要器官系统的胚层分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无
(十五)第十四章圆口纲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圆口纲的代表动物——七鳃鳗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圆口纲的主要特征;理解七鳃鳗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掌握七鳃鳗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重点、难点:七鳃鳗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为什么称圆口纲动物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
(十六)第十五章鱼纲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鱼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鱼类的躯体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鱼的分类
第四节鱼类的起源、演化及洄游
教学要求: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鱼类的起源、演化;掌握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难点:鱼类的起源、演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认识周围的鱼类
(十七)第十六章两栖纲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脊椎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第三节两栖类的躯体结构与机能
第四节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五节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教学要求: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栖类的起源、演化;掌握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全性
重点、难点:两栖类的骨骼结构特点和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全性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总结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全性
(十八)第十七章爬行纲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羊膜卵的结构、胚外发育的特点及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爬行类的躯体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四节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教学要求:了解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爬行类的起源、演化;掌握羊膜卵的结构以及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特点适应性
重点、难点:羊膜卵的结构,爬行动物的辐射演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
(十九)第十八章鸟纲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鸟类的躯体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各总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
第四节始祖鸟的特征及在演化中的意义
第五节鸟类的繁殖与迁徙
第六节鸟类的多样性与保护
教学要求: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鸟类的起源和辐射演化;掌握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重点、难点:鸟类分类、演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二十)第十九章哺乳纲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恒温、胎生及哺乳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二节哺乳类的躯体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哺乳纲三个亚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四节哺乳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五节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与保护
教学要求:了解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哺乳类的起源和演化;掌握恒温、胎生及哺乳等生理特征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重点、难点: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哺乳动物的演化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如何理解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类群
(二十一)第二十章动物地理分布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
第二节陆地自然条件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三节世界动物地理分区及我国在世界地理分区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理解动物规律分布的原因;掌握动物地理分区
重点、难点:动物规律分布的原因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无
(二十二)第二十一章动物生态1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态因子与动物有机体的关系
第二节种群及种群的基本特征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环境保护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因子对动物分布的影响;理解并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生态因子对动物分布的影响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普通动物学(第4版)》,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
《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16th)》,Cleveland Hickman McGraw-Hill Science/Engineering/Math
课程网站:http://course.bnu.edu.cn/course/zoology/
内有讲义、课件、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动物学教学BBS、拓展学习资料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讲教师以合适的形式进行教学,熟悉所教授学科的基本内容以及该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参考资料,训练其针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平时的课堂讨论与作业(60%)+闭卷考试(40%)
【编写日期】: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