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编号0205000004

所属模块】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学分数6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学时数64+32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

【已开设次数】20

【建议选课人数】100人,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周良书等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liangshuhome@sina.com手机:13811892558

【先修课要求】学生先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0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同时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马克思主化两大理论成果 12学时

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弄清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重点、难点: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3.

  5.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1119.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 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 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3教师讲授与运用多媒体影音视频资料相结合。《走近毛泽东》、《邓小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0学时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者。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理论意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艰巨性、开创性,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重点、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人民出版社,1991.


2.思考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课堂讨论或写小论文。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学时


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二十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重点、难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1. 正确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

  1.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人民出版社,1999.

  3.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思考题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3.播放相关视频和课堂讨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6学时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怎样的严重曲折。搞清楚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重点、难点:

  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

  1.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人民出版社,1999.

  2.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人民出版社,1999.


2.思考题

  1.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3.课堂讨论。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6学时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主要特征;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2006.

  3.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 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3.课堂讨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6学时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极其重要意义;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掌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深刻涵义;掌握“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深刻理解和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点、难点: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130.

2.思考题

  1. 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 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3. 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放光盘、课堂讨论、写作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8学时


主要内容: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掌握改革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改革模式的国际比较,激发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自豪感,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

1.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3.正确评价改革开放。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2.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1116.

2.思考题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播放相关视频和课堂讨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18学时


主要内容: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认识历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本任务,进而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难点:

  1.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1. 如何评价计划经济体制。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人民出版社,1991.

  1.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1.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

  3.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11.

  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

  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2.思考题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3.课堂讨论和课堂展示。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4学时


主要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党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长期思考,着重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主要内容、理论和实践意义。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以及中央对台政策的新方针,增强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重点、难点:

  1.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1.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完全和平统一。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江泽民文选第1.人民出版社,2006.

  3.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人民日报,199391.

  5. 反分裂国家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人民日报.2013614.

2.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3.可放纪录片并进行讨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6学时

主要内容: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深刻认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有关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1.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和平发展道路的和平内涵。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人民出版社,1999.

  2.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江泽民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916.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6学时

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理解在历史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发生了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认识民族团结合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

  1. 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

2.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 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8学时


主要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理解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重点、难点:

  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其它教学环节:

1.阅读书目

  1.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

  6.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 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 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课堂讨论和作业。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教材

    1. 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辑、由中央领导审查定稿的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学参考书

    1. 王炳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朱志敏.“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五、考核方式

平时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40分(作业、小论文等),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