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中国科举文化概论

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Culture



课程编号GEN03921

所属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2

适用专业

文科类专业

学时数2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

【已开设次数】0

【建议选课人数】15-30(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贾琳

授课教师职称】讲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jialin07@126.com 15120048036

【先修课要求】中华文明(古代部分)

一、课程简介

怎样有效进行国家治理,国家以何种方式选拔人才,是历代统治者十分关心的重大议题,本课程围绕传统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这一主线,将中国科举文化视为一种兼具“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属性的独特的“制度文化”并对其进行立体呈现与讲授。本课程分为通论和专题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论”包括“‘前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与“‘后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三个子部分,其中重点讲授“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呈现中国科举文化的形成与演化历程;第二部分“专题”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精英与天子门生”、“国家与民众:儒家世俗伦理视野下的科举文化”、“文学何以治国:经义的常与变”、“科举考试与代议制民主:平等抑或不平等”、“科举与世界:中外比较视域下的科举文化”等若干专题,横向并立体呈现中国科举文化的多重面相与价值内涵,以期客观认知中国科举文化的独特价值并对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以及教育改革提供一种历史戒鉴与现实参照。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方法及其利弊;

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科举考试的体系结构、运作方式与基本精神;

3、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对维度认知和客观研讨中国的科举文化,并引发学生对于其他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的学习以及研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通论——中国卿士大夫消亡史

(一)绪论 释题:“科举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1)对课程性质、组成与结构、考核方式、课堂纪律等进行总体简要介绍,并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syllabus;(2)对于与“科举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文化”、“国家治理”、考试制度等概念进行梳理和介绍。

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组成与结构、考核方式等要求,遵守课堂纪律并明确宣示相应的奖惩机制;(2)要求学生掌握“科技文化”背后的“制度文化”内涵,了解“制度文化”、“国家治理”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二)第一章 “前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 学时4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介绍“前科举时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如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周代的乡举里选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

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前科举时代”这一概念所指;(2)要求学生了解“前科举时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学会分析以上人才选拔的利弊得失。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选读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等相关书籍中涉及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材料。

(三)第二章 “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 学时8课堂讲授学时8

主要内容:介绍“科举时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特点及其流变,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科举时代”这一概念所指;(2)要求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时期、元代、明代、清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利弊得失。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选读《新唐书·选举志》、《旧五代史·选举志》、《宋史·选举志》、《金史·选举志》、《元史·选举志》、《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若干点内容在课堂正式讲授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介绍并由其他指定同学进行包括评议、打分在内的互动。

重点:科举考试的创立时间与因革;科举考试的定型与基本构成;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除。

其它教学环节:结合阅读成果课堂展示、学生讨论与评议等。


(四)第三章 “后科举时代”的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 学时4课堂讲授学时4

主要内容:介绍“后科举时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如清末的学堂学生奖励科举出身制度、归国留学生考试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等。

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后科举时代”这一概念所指;(2)要求学生了解“后科举时代”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并学会分析以上人才选拔的利弊得失。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鲁卫东《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清末科举考试的废除及其短期与长远影响。



第二部分 专题(分论)——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的“制度文化”逻辑

(五)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地方精英与天子门生的文化权力博弈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国家治理”模式主要有两条线索:一个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关系,另一个是国家与民众间关系,中国国家的一统体制和疆土规模,使得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这一关系成为勾勒中国国家治理框架最为凝重的笔墨。因而从本章专论开始,即首先探讨科举文化在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之间所起到的或平衡或冲突的文化权力塑造作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文化权力”、“文化资本”等概念,并学会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塑造角度认识科举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佐藤仁史《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以及是氏《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文化权力”与“文化资本”的概念;从文化权力与博弈的角度理解科举文化。


(六)第五章 国家与民众:“儒家世俗伦理”视野下的科举文化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国家治理”模式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关系,另一条是国家与民众间关系,而科举文化在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形塑上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儒家世俗伦理”的面相深入社会人心,本章即探讨作为“儒家世俗伦理”面相的科举文化在社会文化层面所呈现的多种样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儒家世俗伦理”与“儒家正统伦理”的概念异同,并学会从“儒家世俗伦理”的视角分析科举文化所呈现的诸种面相及其本质内涵。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艾尔曼《明清科举旧问题之新回答——情感焦虑、成功梦想和科举生涯》(收入葛兆光主编《八方风来:复旦文史讲堂之一》)、吴震《从“宋明”转向“明清”——就儒学与宗教的关系看明清思想的连续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緒方賢一《中国近世士大夫の日常倫理》、陈来《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收入是氏《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儒家世俗伦理”与“儒家正统伦理”概念内涵的异同。


(七)第六章 文学何以治国:经义的常与变——“八股文”习作实习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1+课程实践学时1

主要内容:八股文的来源、流变、体制格式等基本知识;通过八股文示例让学生以八股文体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八股文的学习(主要是四书五经),使学生了解到八股文的来源、流变、体制格式,并学会客观辩证看待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关系。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法式善等撰《清秘述闻三种》、金克木、启功、张中行《说八股》、邓云乡《清代八股文》、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增订本)》、侯美珍《明代乡会试<诗经>义出题研究》、刘勇《变动不居的经典:明代〈大学〉改本研究》、蔡长林《从文士到经生:考据学风潮下的常州学派》、卜永坚等主编《科场&middot;八股&middot;世变: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群体研究》,卜永坚、徐世博主编《政变时期的八股: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试卷分析》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了解八股文的基本组成;客观辩证看待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习作与展示活动。


(八)第七章 归纳与演绎:“论策”习作实习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1+课程实践学时1

主要内容:策与论的来源、流变、体制格式等基本知识;通过论与策的示例让学生以论、策体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论、策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论、策的来源、流变、体制格式,并学会客观辩证看待论、策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关系。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法式善等撰《清秘述闻三种》、《清代硃卷集成》、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编《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方宝川编《海外珍藏清代科举殿试卷汇存》、邓洪波等编《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周新曙编《历代进士殿试策对名篇赏析》、魏希德《义旨之争:南宋科举规范之折冲》、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了解论与策的基本组成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客观辩证看待论、策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习作与展示活动。



(九)第八章 科举考试与代议制民主:平等抑或不平等 学时2课堂讨论学时2

主要内容:讨论科举考试与传统社会“社会流动”的关系、“代议制民主”特点及其与科举考试选拔机制的关系。

教学要求:通过课前阅读与课上讨论使得学生了解目前学界对于科举考试是否促进“社会流动”、科举考试是否具有“代议制民主”萌芽等问题的不同流派和观点,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课前精读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收入是氏《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有选择地阅读张天虹《“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何炳棣教授在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研究史上的地位: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译者序》、艾尔曼《明清科举旧问题之新回答——情感焦虑、成功梦想和科举生涯》(收入葛兆光主编《八方风来:复旦文史讲堂之一》)、张明扬《科举时代的地域之争》、密尔《代议制政府》、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社会流动”与“社会轮流”的概念区别;“代议制民主”特点及其与科举考试选拔机制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阅读讨论课。


(十)第九章 科举畛域:正途与异途的平衡和消长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官员选任,有正途与异途之分,正途最初多倚重乡里舆论和家世血统。科举制兴起后,标准趋向客观化,由考试获取任官资格。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古代官员录用的主要渠道,称为正途,其他如恩荫、军功、赀选等则称为异途。本章即介绍正途与异途的不同类型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和消长以及以“捐纳”为代表的异途登进制度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社会选官机制中正途与异途的类型和区别;掌握“常科”、“制科”、“捐纳”、“保举”、“恩荫”、“贡生”、“监生”等概念的内涵;学会分析朝廷为了分化属下权力以及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知识结构单一所采用的正途和异途相辅而行的策略;理解以“捐纳”为代表的异途登进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及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相对何炳棣等人依据考察进士的父系三代(曾祖、祖、父)家族出身与考功来讨论社会流动性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费孝通《乡土中国》、《元史&middot;选举志》、《明史&middot;选举志》、《清史稿&middot;选举志》、王瑞来《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以及《士人流向与社会转型——宋元变革论实证研究举隅之四》(收入是氏《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常科”、“制科”、“捐纳”、“保举”、“恩荫”、“贡生”、“监生”等概念内涵;理解朝廷为了分化属下权力以及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知识结构单一所采用的正途和异途相辅而行的策略;理解以“捐纳”为代表的异途登进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及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理解以“捐纳”为代表的异途登进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及捐纳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


(十一)第十章 风雅弦歌:科举文化与少数民族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从中国少数民族的视角探究科举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以旗籍士子杨钟羲为例,介绍清代少数民族士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学会客观分析少数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历史意义。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邸永君《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震钧《天咫偶闻》、廉泉辑《天荒地老录》、杨钟羲《雪桥诗话》、盛昱、杨钟羲编《八旗文经》、启功《启功自传》、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王文娟《元代少数民族科举政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等著作篇章。

重点:客观分析和评价少数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及其在保留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历史意义。



(十二)第十一章 科举与世界:中外比较视域下的科举文化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1)介绍中国科举考试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兴起的渊源;(2)将中国科举文化置于世界文明之中,比较中国科举考试与其他不同时期诸种文明(如古希腊、斯巴达、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等)选官制度的异同与独特之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客观评价中国科举文化对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要求学生学会以世界的眼光以及中外比较的方法辩证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制度文化。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龚祥瑞《文官制度》、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安徽史学》1996年第3期)、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祝宏俊《古代斯巴达政制研究》、刘端芳《析公元前2世纪前古罗马的设官和选官原则》(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库朗日《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安德烈耶夫等《古代世界的城邦》、宋保军《16世纪欧洲基督教徒的奥斯曼观念探析》(《世界历史》2017年第2期)、李海峰《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波斯等古文明探研》、罗莎莉&middot;戴维《探寻古埃及文明》、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爱德华兹《莫卧儿帝国》等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客观评价中国科举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形成的关系;学会以世界的眼光以及中外比较的方法辩证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制度文化。


(十三)第十二章 结语——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的科举考试 学时2课堂讲授学时2

主要内容:以学习本学期“国家治理与人才选拔:中国科举文化概论”通识类课程为契机,深入和全面把握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和深远影响;介绍时人以及后人对于科举考试废除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不同观点,初步探究科举废除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走向的深远影响;介绍科举废除之后科举文献(包括墨卷、硃卷、殿试卷、同年齿录、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金榜等)与科举研究文献(包括士子回忆录、纂辑作品、研究专著等)的大致情况。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制度文化”概念的定义及其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时人以及后人对于科举考试废除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不同观点并初步探究科举废除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走向的深远影响;要求学生掌握科举文献与科举研究文献的主要类型。

课前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俞钢《唐代制度文化研究论集》、王仲尧《南宋佛教制度文化研究》、方绍伟《持续执政的逻辑:从制度文化发现中国历史》、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以及是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以及是氏《痛打“时文鬼”——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清史研究》2017年第1期)、《废除科举助长了“痞子运动”》(《 长江日报》201419日第19版)、本杰明&middot;艾尔曼《经学&middot;科举&middot;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以及是氏《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科学在中国(1550-1900)》、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林祖藻主编《明清科考墨卷集》、马镛《清代乡会试同年齿录研究》、钟毓龙《科场回忆录》、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高鑅泉纂辑《锡金科第考》宣统二年木活字本,后收入《无锡文库》第二辑第三十册,同册收入者还有是氏纂辑《锡金游庠续录》(是书为仿邵晋涵《锡金游庠录》而作)著作篇章

重点与难点:“制度文化”概念的定义及其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关系;时人以及后人对于科举考试废除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不同观点;科举文献与科举研究文献的主要类型。


(十四)复习与答疑 学时2

主要内容:重点复习串讲与课堂答疑。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自愿参加。



(十五)期末考查作业(当堂完成) 学时2

主要内容:期末作业,当堂考核。

教学要求:课堂开始之后将考试作业题目(待定)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1、基本教材:(1)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2)沈兼士:《选士与科举——中国考试制度史》,漓江出版社2017年版。

2、影视资源(备选):央视纪录片《科举》 (http://tv.cntv.cn/videoset/VSET100169634110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课堂讲授为主,幻灯片图像资料展示与课堂互动问答为辅,适时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实践与优秀习作展示。


六、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成绩占60%,期末作业成绩占40%



编写日期】:201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