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附件2:《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建议模板)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钱币

英文名称:The Numismatics on the Chinese Ancient Coinage

课程编号GEN03918

所属模块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3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学时数3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

【已开设次数】

0

【建议选课人数】

100-200(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胡进驻

授课教师职称】讲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13611069037@163.com办公座机:58803060

【先修课要求】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普通本科生专门设计的一门通识课程,主要讲授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贝币、商周时期的青铜称量货币、东周时期的青铜铸币、秦汉至清明时期的历代青铜方孔圜钱,同时也讲授历代的黄金、白银通货及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纸币。课程内容简单易懂,以趣味介绍为主要讲授方式。讲义PPT内容以丰富的各类图片为主、文字介绍为辅。课程进行中强调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之间的互动,重视师生间针对课程内容的沟通和交流。

二、课程目标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铸行金属货币的国家,而且货币经济因素的起源也非常早。进入秦汉以后,铸币的管理和发行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中国的的金属铸币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群,长期以来成为中外学者、收藏家钟爱的物品。研习中国古代钱币,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乃至民俗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在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方面:希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货币经济因素的起源有所了解;掌握金属称量货币以及海贝在早期中国作为通货的历史事实;明了金属铸币在东周时期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对东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金属铸币的形制、类别、铸行等状况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铸币的发行状况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对历代铸币管理制度有所了解;对纸币的起源以及金银称量货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能有初步掌握。

在应获得的基本能力与技能方面:能够对历代铸币的币铭进行识读,能大致判断所见铸币的时代、铸主以及铸制方法等,能介绍所见中国古代铸币的发行背景。

在态度与情感方面:初步培养听课学生对研习中国古代钱币的兴趣,能自觉通过古代钱币材料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构思,如将要讲授的基本内容、学时与进度、重点与难点、讲授方法等。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介绍古代钱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时空范围,主要研究方法。古代钱币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争议的重大问题。古钱币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如历史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各个阶段考古学以及古代经济史研究的相互关系。介绍主要的参考论文、论著以及出土报告等。

教学要求:希冀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够基本明了古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与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了解古钱币学与古代史研究、古代经济史研究、古文字学以及考古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古钱币学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古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与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第一章 先秦货币的其源与发展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自史前晚期以降,货币经济因素的萌芽与发展,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到实物货币的产生,海贝与金属称量货币在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盛行,三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要求:希冀学生通过本部分学习,能够对西周及其以前的货币经济状况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货币的产生以及作为交换媒介的海贝在三代时期的盛行。

(三)第二章 东周货币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东周铸币的起源历程,东周铸币的几大体系,按国别介绍各类东周铸币,东周铸币铭文的识读与内容分析,东周铸币冶铸遗迹的发现与研究,东周铸币铸行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背景,东周金银称量货币。

教学要求:希望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够大致识别各类不同的东周铸币,能对其币铭进行基本识读,并能基本明了各种东周铸币发行的历史背景材料。

重点、难点:)东周铸币几大体系的形成以及币铭的识读,发行背景的了解。

(四)第三章 秦汉货币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秦汉铸币的种类、源流与铸行;各个时期铸币发行的背景材料,中央政府对铸币的管理;铜铸币以外,其它货币种类的使用情况;各个时期物价与货币经济的总体状况;秦汉钱币的铸制与金属冶铸技术的进步。

教学要求:希冀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基本掌握秦汉各个时期铸币的种类、铸行背景与效果;能初步了解铜铸币以外其它货币种类的使用状况;了解铸币所反映的秦汉时期物价水平、民生状况等。

重点、难点:)秦汉各个时期铸币的铸行背景与效果,秦汉时期总体的货币经济状况。

(五)第四章 唐宋货币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唐宋时期铸币的种类与发行背景,唐宋钱监制的形成与发展,宋代铜铁钱的分区流通,晚唐以降民间代用币与信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导致的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诞生,西夏、辽、金以及蒙古时期的货币制度及其与两宋地区的相互影响,历代纸币发行不成功原因的探讨,铸钱管理的不力以及由此造成的通货膨胀与货币经济紊乱,唐宋时期白银等金属称量货币使用的日益增多与其货币地位的不断提高。

教学要求:希望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够基本识别唐宋时期铸币的种类、形制特征以及铸行时期、效果与背景,了解世界最早纸币在中国诞生的原因与具体过程,明了铜铁钱分区铸行制与纸币发行不成功造成的货币经济紊乱,唐宋时期白银称量货币地位不但提高的原因。

重点、难点:)铜铁钱分区铸行的原因与危害,纸币产生的具体进程,唐宋白银称量货币

(六)第五章 元明清货币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元明清时期货币经济状况,纸币的发行与失败,各朝不同的金属铜铸币政策,白银称量货币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外部铜供应量与白银的输入对中国货币经济的影响,各朝发行的主要铜铸币的种类、形制以及铸行时间、效果与背景,各朝银锭形制演变,明清民间信用制度的发展与民间票帖,银两制度在清代晚期的衰落与外国银元的涌入,近代币制在清末的诞生。

教学要求:希冀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大致掌握元明清时期各朝的货币经济状况,基本识别各朝先后发行铜铸币的种类以及铸行背景,银两制度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各朝纸币的发行与失败原因,各朝不同的铜铸币政策,银锭与银两制度。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1、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1938年;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

2、马飞海总主编,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各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以降;

3、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编:《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4、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钱币大辞典》各卷,中华书局,1995年以降;

5、朱活:《古钱新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

6、蔡运章等:《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1998年;

7、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山西省钱币学会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9、山东省钱币学会编:《齐币图释》,齐鲁书社,1996年;

10、石永士、石磊:《燕下都东周货币聚珍》,文物出版社,1996年;

11、王献唐:《中国历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1979年;

12、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

13、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年;

14、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

1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16、何琳仪:《古币丛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17、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

杂志类:《中国钱币》,《安徽钱币》,《中州钱币》、《舟山钱币》,《苏州钱币》以及各省金融钱币专刊等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查为临近期末上交一份论文作业,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




编写日期】:201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