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古典礼仪文明

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Civilization

课程编号GEN03917

所属模块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

2

适用专业

文科专业

学时数

32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学期

【已开设次数】

0

【建议选课人数】

50(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

华喆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dadongwu@263.net 13811218504 办公座机:

【先修课要求】

一、课程简介

礼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围绕礼仪产生的古典学术被称为礼学,也是中国古典学术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古代学者通过礼学研究与礼仪实践,形成了对于社会关系以及人伦秩序的思考。本课程希望将礼学发展史与冠、昏、丧、祭等礼仪发展演变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学生对于《仪礼》、《开元礼》、《朱子家礼》等基础文献有初步了解,并通过一定程度的中西比较,引发学生思考中西之间社会结构与人伦观念的差异所在。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可以大体了解中国古典礼学发展,比较熟悉古典礼仪的类别及内涵,为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学术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能够初步了解并阅读《仪礼》、《家礼》等基本礼学文献,理解礼仪背后的学理因素,熟悉中西观念差别。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论 中国文化中的礼乐文明 学时(2

主要内容: 在中西比较视野下,明确礼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核心则是“宗教文明”。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思考礼仪问题在中西文明中的不同意义,注意“性善”、“性恶”问题在中西礼仪文明中的表现。



(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封建宗法制 学时(2

主要内容:封建宗法制度是中国古典礼仪文明的基本依托,封建宗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家族与土地。将封建宗法制度与西方城邦制度进行比较,明确中国古典礼仪文明的特质。

教学要求:学生需要理解西方语境下的feudalism,与西周封建诸侯的不同,同时注意西周与殷商的国家、宗族形态之间的比较。



(三)第二章 先秦诸子与礼学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礼学思想。其中主要集中在孔、墨对于爱有等差及“兼爱”之间的不同表述,理解中国作为“级差社会”的构建过程;以及孟子、荀子围绕“性善”、“性恶”之间的不同论说,确认礼乐文明的“教化”意义。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思考“爱”在亲疏关系中的不同表现,反思“博爱”在西方产生的政治思想基础。


(四)第三章 秦汉礼仪制度的创立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秦汉时代的祭天、郊祀、乡射等礼仪活动。汉代祭礼的经典化过程,吉凶军宾佳五礼观念的形成,《周礼》作为乌托邦制度的出现。

教学要求:学生需要了解西汉祭礼的发展历程,以及《周礼》等基本礼学文献的传承演变。


(五)第四章 魏晋时代的礼法问题 学时(2

主要内容:由于西晋之后的法律儒家化进程,礼法问题对士人生活约束力逐渐加强。魏晋礼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经典中的礼仪如何在国家制度及士人生活中得到贯彻与实践。

教学要求:通过阅读文献,简要介绍郑玄、王肃及六朝时期的礼学争论。


(六)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庙祭争论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唐宋王朝的宗庙始祖与郊祀问题。唐宋时代对于礼学学术本身贡献不大,但在制度层面上却非常关键,是从理论到制度的完善及定型。

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文献,了解孔颖达、贾公彦的义疏学著作,同时比较赵匡、朱熹与郑玄的不同。


(七)第六章 宋元以后的“礼下庶人”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朱子家礼》的出现及其礼学意义。宋代以后宗法制度较之西周发生了较大改变,新的家庭形态和士人阶层,对于礼教有不同的需求。道学或者理学能够在宋元时代走向成功,在于回应了时代的需求。

教学要求:学生需要理解汉唐家庭形态,与宋代以后的家庭形态发生了哪些改变,代表“三代之制”的经典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哪些不可跨越的鸿沟。


(八)第七章 “大礼议”与兼祧 学时(2

主要内容:介绍明代大礼议的始末,明清社会对于承重、兼祧的观念变化。宋代张载、朱熹之后的礼学,侧重在民间风俗而非国家制度。大礼议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民间的宗法观念挑战传统皇帝制度影响下的宗法观念。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大礼议的主要经过和争论焦点,思考皇帝与皇权的基本性质。皇帝与宗王、同姓贵族的关系,是否简单的大宗与小宗?还是有更加实质的差别?


(九)第八章 晚清以后的“礼法之争” 学时(2

主要内容:晚清礼学馆的修礼活动,张之洞、劳乃宣与沈家本、伍廷芳关于礼法问题的争论,《大清民律草案》以西方教会法亲属关系取代了丧服的宗法关系。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考礼与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法系背后的基本理论体系。


(十)第九章 《仪礼·士冠礼》导读 学时(4

主要内容:介绍《仪礼》的文献情况,对冠礼仪节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学生分组依照《仪礼·士冠礼》仪节进行演习。

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仪礼·士冠礼》经注文,根据经注文的记载,以及自己对于仪节的理解,尝试复原演习冠礼行礼过程。


(十一)第十章 《仪礼·士昏礼》导读 学时(4

主要内容:介绍昏礼仪节内容。学生分组依照《仪礼·士昏礼》仪节进行演习。

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仪礼·士昏礼》经注文,根据经注文的记载,以及自己对于仪节的理解,尝试复原演习昏礼行礼过程。


(十二)第十一章 《朱子家礼》与冠昏礼 学时(2

主要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仪礼》做对比,体会《朱子家礼》对于冠昏等仪节的简化,理解朱熹对古礼与礼仪风俗的弥合调整。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尝试思考何谓礼仪,何谓礼教,近代以来的礼教批判何以产生。


(十三)第十二章 丧服与丧礼 学时(2

主要内容:简要介绍三年之丧及丧服变除的过程,以及丧礼在历史中的演变。

教学要求:学生需要理解以丧服确立亲属关系的社会秩序及礼法结构,思考古典丧礼与今天民间丧葬习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十四)第十三章 礼仪与人伦 学时(2

主要内容:从制造与生生、形质与文质、原罪与性善、政治与人伦四个方面,比较中国礼乐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教学要求: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于中国礼乐文明特质的认识。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至2011

华喆《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18

吴飞《人伦的“解体”:性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北京三联书店,2017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朱熹《朱子家礼》,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书》本。2002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六、考核方式

平时的课堂讨论与作业(60%+开卷考试(40%




编写日期】: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