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佛教文化
英文名称:Buddhist art and culture
【所属模块】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 |
【学分数】 3 |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文科类专业/所有专业 |
【开设学期】 春季、秋季 | |
【已开设次数】 0 | 【建议选课人数】 15-40人,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 zhi73@163.com 办公座机:58807995 | |
【先修课要求】对中国传统佛教文化感兴趣,大二/大三/大四 本科生 |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五大部分:(1)释迦牟尼佛、印度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主要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印度密教、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禅宗、净土宗等八大教派的内容。(2)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等含义。(3)佛教文化,分寺院文化和石窟文化两部分,寺院文化包括佛教僧侣平常使用的法器,如佛珠、净瓶、戒刀、钵、拂尘、锡杖、法衣、钟鼓等;寺庙中佛像、袈裟等物品;僧伽方丈、法师等称谓和礼仪。石窟文化包括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铜像等佛像造像内容。(4)中国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基本教义、特点、基本内容。(5)大乘佛教经典导读诸如《金刚经》、《地藏经》、《心经》等内容和观点。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释迦牟尼佛创办佛教的经过、中国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基本内容。
(2)正确认识《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佛教经典。
(3)了解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等基本教义。
(4)比较熟悉佛、菩萨的称谓及寺院制度、僧伽制度、石窟造像等佛教文化。
(5)基本理解中国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1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讲课大纲和佛教书籍
教学要求:熟悉《中国佛教史》、《佛教大辞典》、《佛教艺术与文化》等基本教科书
课前学习要求:复习佛教释迦牟尼佛、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传播历史
重点、难点:阅读佛教书籍
其它教学环节:
(二)第一章 佛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 2学时
主要内容: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佛教的地理、时代背景,及出家、成道、说法、涅槃的经过。佛教基本教义如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核心理论的含义。
教学要求:知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经过,理解基本教义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重点、难点:教义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
(3)第二章 中国大乘八宗 2学时
主要内容: 中国大乘佛教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开创的时代、理论、道场、著名祖师。
教学要求: 理解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主要教派的基本教义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佛教大辞典》、《中国佛教史》
重点、难点: 有些佛教宗派的理论比较深奥
其它教学环节:
(4)第三章 佛、菩萨称谓及造像 2 学时
主要内容: 佛祖、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罗汉等佛教重要人物的称谓含义,在石窟、铜像中的造像。
教学要求: 熟悉佛、菩萨等一些重要人物的称谓、图像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佛教艺术与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概论》
重点、难点: 佛、菩萨的造像有一些相似之处,需要记忆和区分。
其它教学环节:
(5)第四章 汉传佛教石窟造像 8学时
主要内容: 重点讲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壁画、麦积山、大足石刻、四川广元石窟等著名佛教造像产生的时代背景,雕刻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佛教因果、教义、说法的含义。
教学要求: 对中国重要石窟分布、内容、时代有基本的了解,熟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四大石窟中佛、菩萨造像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重点、难点: 石窟内容多,表现形式多样,需要在理解教义和佛教知识的背景下,才能准确掌握石窟造像的含义。
其它教学环节:
(6)第五章 汉传佛教寺院、僧伽、法器、 礼仪文化 6学时
主要内容: 中国内地寺庙大雄宝殿建筑形式和佛、菩萨造像的布置;僧人的衣食住行、学法和生活制度安排;僧人所用的乐器、法事的器物;方丈、法师等僧伽的等级、称谓,见面礼仪。
教学要求: 了解汉传佛教寺庙、僧伽、礼仪制度,熟悉一些基本概念、称谓。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佛教大辞典》
重点、难点: 内容繁杂,需要对一些概念提前预习
其它教学环节:
(7)第六章 藏传佛教文和南传佛教 文化 5学时
主要内容: 印度佛教与西藏地方本土宗教苯教相互结合,产生了藏传佛教。西藏宁玛派、噶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四大教派的道场、教义、祖师。藏传佛教佛、菩萨的造像风格。格鲁派三大寺寺院僧伽、学僧考试制度。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制度。南传佛教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传播、南传佛教教义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教义区别。
教学要求: 了解藏传佛教佛、菩萨与汉传佛教的区别,格鲁派著名大昭寺、楚布寺、萨迦寺等寺院、活佛转世制度的特点。了解南传佛教的基本教义。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大辞典》、
重点、难点: 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有鲜明的特点,藏传佛教比较独特,与汉传佛教有显著的不同。
其它教学环节:
(8)第七章 佛教经典导读 6学时
主要内容: 大乘佛教《法华经》、《地藏经》、《心经》、《金刚经》等典籍的时代背景、内容、重要观点。
教学要求: 了解大乘佛教在内地流传最广泛的《地藏经》、《心经》、《金刚经》等典籍的主要内容、观点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法华经》、《地藏经》、《心经》、《金刚经》
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经典中的内容
其它教学环节: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李熙灿:《佛教文化与艺术》,学苑出版社,2016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张家成:《中国佛教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年,2011年。
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灵岩山寺弘化社。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丁福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陈兵 :《新编佛学辞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尕藏才旦:《藏传佛教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
韩廷杰:《南传上座部佛教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 ,2001年版。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教师借助幻灯,提供大量的佛教图片,针对造像的图片进行讲解。
同学在北京寺庙参观,熟悉寺庙制度和造像艺术特点
六、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上课考勤和听讲、讨论,占比50%
期末作业:提交一篇论文,占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