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附件2:《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三国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课程编号GEN03915

所属模块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2

适用专业

、理类专业

学时数34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

【已开设次数】

0

【建议选课人数】

50

授课教师姓名】凌文超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lingwenchao@126.com 办公座机:13488692394

【先修课要求】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三国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史为教学内容,采取讲授、阅读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以专题的形式,通过介绍三国史及基本史籍的整体概况,重点讲解和讨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典章制度、军事地理、社会经济等,增进学生对三国政局发展演变的认识,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演进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同时培养学生研读《三国志》等史籍的能力,了解《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


二、课程目标

(一)了解三国史及相关历史文献的基本概况;

(二)熟悉三国政治、经济史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探讨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能够区分历史书写与文学描写的差异。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三国史及相关文献概述:(1)三国时期历史演进的具体形势,主要从汉晋社会转型的角度讲解三国史的过渡性特征;(2)陈寿《三国志》;(3)裴松之《三国志注》;(4)《三国志》与相关历史文献(如《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详节》)的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三国史在汉晋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特征;了解《三国志》、裴松之注及相关史籍的基本情况。

(二)第一章 三国鼎足而立 6学时

主要内容:第一讲 汉魏禅代 2学时:(1)禅代的前奏:加“九锡”;(2)汉魏禅代与争继正统;(3)王朝鼎革的两种模式:禅让与革命;(4)汉魏禅代与魏晋禅代的异同。

第二讲 玺出襄阳 2学时:(1)天子玉玺的权力象征;(2)襄阳人士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3)三国时期襄阳的战略地位;(4)玺出襄阳背后的客主之争。

第三讲 孙吴建国 2学时:(1)孙策渡江与淮泗势力;(2)孙策诛戮英豪与平定江东;(3)孙权即位与政权的江东化;(4)孙吴从称臣于魏到联结蜀汉。

教学要求:了解魏、蜀、吴三国政权建立的过程,并分析三者的异同。重点理解曹魏代汉过程中采用的禅让模式及其复杂性;蜀汉建立过程中,正统论、祥瑞、谶纬等所起的作用;以及孙吴建国的策略、艰难与曲折。

(三)第二章 三国军事地理 10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讲 荆州之争 2学时:(1)刘表创业荆州;(2)《隆中对》与跨有荆益;(3)赤壁之战与三分荆州;(4)夷陵之战与巴蜀偏霸;(5)东三郡与南北荆州。

第二讲 交州之争 2学时:(1)交州战略地位的凸显;(2)曹操、刘表对交州的渗透;(3)蜀汉、孙吴的交州之争;(4)晋、吴对交州的争夺。

第三讲 经营辽东 2学时:(1)辽东公孙氏势力的发展;(2)孙权经营辽东;(3)公孙氏与孙吴、曹魏的关系;(4)司马懿平定辽东。

第四讲 长江防线 2学时:(1)孙吴“限江自保”的策略;(2)长江防线的战略重地:西陵、濡须、武昌、建业;(3)曹魏、孙吴五次合肥之战;(4)西陵之战。

第五讲 “六出祁山” 2学时:(1)街亭之战;(2)陈仓之战;(3)武都、阴平之战;(4)阳谿之战;(5)进围祁山;(6)出斜谷北伐。

教学要求:了解三国争夺荆州、交州的基本情况,吴、魏争夺辽东及其在长江防线的攻防情况,诸葛亮北伐对蜀汉、曹魏的影响,理解关键地域的得失对于三国政局演变的影响,以及三国在争夺这些地域过程中战略、战术的得与失。

(四)第三章 三国社会经济 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讲 屯田兴废 2学时:(1)曹魏屯田;(2)蜀汉屯田;(3)孙吴屯田(含吴简所见的孙吴屯田);(4)三国屯田之异同。

第二讲 户调衍生 2学时:(1)曹魏租调制;(2)吴简与吴调;(3)西晋户调式;(4)汉调、吴调与魏晋户调。

第三讲 部伍夷民 2学时:(1)曹魏对南匈奴、鲜卑、乌桓的征伐与绥抚;(2)诸葛亮平定南中与南中劲卒;(3)武陵蛮夷与蜀汉、孙吴的关系;(4)孙吴征服宗部山越与强者为兵。

教学要求:了解三国军屯、民屯从兴起到衰落的历程;汉晋户调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对少数族群的征伐和利用;探讨三国为发展社会经济实力和扩大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努力;理解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三国政局演变的影响。

)第 三国政局走向 10学时

主要内容:第一讲 主客之争(蜀汉) 2学时:(1)刘焉、刘璋时期“东州人”与益州人之矛盾;(2)刘备入川后新和旧、主与客的分野;(3)李严兴废与新旧之争;(4)“代汉者当涂高”与益州士人的政治倾向。

第二讲 君将争权(孙吴) 2学时:(1)淮泗势力的兴衰;(2)吴四姓势力的先扬后抑;(3)宗室势力的崛起与衰退;(4)皇权的强化与政权的兴亡。

第三讲 三马同槽(曹魏) 2学时:(1)高平陵之变;(2)废齐王芳;(3)甘露之变(曹髦之死);(4)魏晋嬗代。

第四讲 “淮南三叛” 2学时:(1)“王凌之叛”;(2)“毌丘俭文钦之叛”;(3)“诸葛诞之叛”;(4)“淮南三叛”之评价。

第五讲 蜀吴灭亡 2学时:(1)关于灭蜀、灭吴先后问题的讨论;(2)钟会、邓艾灭蜀(含钟会之乱);(3)西晋平吴前的争论;(4)西晋平吴与全国统一。

教学要求:了解三国政权的衰亡过程,尤其是三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对三国政局发展的影响;探讨三国灭亡的原因,特别关注政治腐败、军事失误与政权存亡的直接关系;深入理解汉魏嬗代对王朝禅让更替模式的破坏及其消极影响。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何兹全:《三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马植杰:《三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Rafe de Crespigny, Generals of the south : the foundation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1990.


、考核方式

考查。

平时成绩:含课堂讨论、资料研读等,占40%

期末成绩:资料整理或学术论文,占60%




编写日期】: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