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Capital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所属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 |
【学分数】 3学分 | 【适用专业】 历史学/考古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建筑学/其他文科类专业/所有专业 |
16周48学时 |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秋季均可 |
【已开设次数】 0 | 【建议选课人数】 30人左右 |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Email: xususan86@126.com 办公座机:01058803060 手机13581830520 | |
【先修课要求】 最好修过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等基础课程,如无亦可。 |
一、课程简介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称帝”之城。都城在物理形态上对应着高大的墙垣与壕沟,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杨伯峻注曰:“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在中国的帝制时代,这种封闭式结构成为政治、军事集权的鲜明物化表征。而因城墙的区隔,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日渐形成,在今天乃至成为差距明显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都城,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段由萌生而逐渐走向定型,早期的都城以帝王宫殿及祖先宗庙为主体,往往缺乏整齐的都市布局,也没有城墙;而魏晋至明清的都城,则具有城郭兼备的布局、大中轴的设计、里坊街巷的规划,日臻成熟。城乡关系在这一长时段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由“城乡连续统一体”(Urban-Rural Continuum)走向城乡相分。
都城制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东周王城、楚国纪南城、秦都雍城、栎阳城、西汉长安城、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孙吴建业、六朝建康城,隋大兴、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唐洛阳城,隋、唐扬州城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址进行过科学发掘,并与历史学者一道围绕都城型制、城郭制度、坊里结构、设计理念,都市与近郊关系,都市居民、社会与文化等广阔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凸显了唐宋城市变革之前,中国中古城市,尤其是大都城的性格。近年来,都城史研究成为中古史的一大热门领域,随之有所谓“长安学”“洛阳学”“幽州学”等等的诞生。
本课程将在采集考古学新成果的基础上,秉持历史学视角,以十六讲的形式,向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的本科生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史。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城结构的分析,揭示都城设计理念的变迁、都城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都城格局演变与政治、社会、经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城乡关系的变迁及其时代背景。
教师讲授之外,本课程还将设计实践环节。包括:1、对中古都城文献《唐两京城坊考》的精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翻阅近年来新出版的唐人墓志图文本,用出土文献新增补坊内居民。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元大都遗址、明清紫禁城(故宫)及北京城城门城墙遗址,实地考察明清都城,理解帝制时代城市的物理形态。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希望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
了解都城考古的工作要点与既有成果。
了解中国帝制时代的都城设计理念与制度变迁。
泛览与古代都市相关的历史文献,选择其中一二种加以精读。
了解中古石刻文献对于都城布局、城乡关系、城市社会等话题的推动作用,并加以实践。
以都城为个案,体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不同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的理解。
以都城为个案,理解中国帝制时代的皇权、国家观念。
以都城为个案,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社会等级、社会流动和社会行为。
以都城为个案,对中国古代市场的诞生、城乡货币、物资流通等社会经济史问题予以新观。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中国古代都城形态千年观 学时(3)
主要内容:本部分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选课学生逐一介绍二里头、二里岗都邑、东周王城、秦都雍城、栎阳城、西汉长安城、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六朝建康城,隋大兴、唐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唐洛阳城、北宋汴京、南宋临安城、元、明、清北京城的既有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历史工作者揭示出的不同时期城市布局。在概览的基础上,总结都市制度发展演变的线索。
教学要求:在翻阅各类都城考古报告基础上制作PPT展示。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在老师展示过程中,会随时要求学生互动,谈谈对某一历史时期都城特征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考古学集刊》16,2006年)。
重点、难点:把握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的规律。
(二)第一章:大都无城——先秦的都城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考古学界对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时代城邑,以及都城结构的实测工作与理论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无邑不城”与“大都无城”两种理论范式各自的立论背景与持论,从而对先秦时期的城邑是否有郭,得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先辨析清楚“城”“郭”“邑”“都”等概念的名实。
课前学习要求: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
(三)第二章:从雍城到咸阳——秦建国后的都城迁徙之路 学时(3)
主要内容:梳理秦国建国后都城由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的发展路径,引导学生从秦崛起,由西戎小国力求称霸中原的发展路径来理解秦都的屡次迁移。向学生介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秦雍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秦栎阳城的最新考古工作。介绍秦咸阳的城市设计与规划布局。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秦国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秦文化的特质,秦统一的步骤性。
课前学习要求: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第三章:汉长安城的设计理念与城市布局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西汉舍弃洛阳,都长安的历史地理背景。介绍近六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西汉长安城的发掘工作。介绍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宫殿、市场、苑囿、礼制建筑等等)。梳理考古、历史工作者对西汉长安城有无外郭城的讨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西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地理特性。
课前学习要求:刘庆祝《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
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西安,1998年。
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
(五)第四章:西汉长安城的公共空间(含未央宫北阙) 学时(3)
主要内容:一般的观点认为,汉长安城的主要空间为宫殿、官府区,由特权阶层所占有,可供平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不多。本章将勾稽史料、文学资料,重现长安城内的公共活动场所与公共活动,如宫殿阙门前的广场、市场、街巷,等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上一章讲授的基础上,熟悉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
课前学习要求:王子今《西汉长安的公共空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六)第五章:曹魏邺城的考古发现与都市文化(邺下文人集团)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社科院考古所邺城考古队成立以来的考古工作成果。介绍曹魏邺城的城市布局。结合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创作,分析邺城的都市、郊外空间与文学雅集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中曹魏一代的历史脉络,了解建安文学的特征和一些代表作。
课前学习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7期。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
(七)第六章:从东汉洛阳城到北魏洛阳城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工作。介绍东汉洛阳城的城市布局(宫殿、市场、苑囿、礼制建筑等等)。介绍北魏平城到洛阳,都市制度的变迁。关注北魏洛阳城的里坊结构,以及里坊制与乡里制度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十六国的历史发展线索。了解北魏的建国及其汉化的历史过程。
课前学习要求: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八)第七章:考古揭示的隋大兴—唐长安城城市布局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隋统一后在龙首原筑新城的历史地理背景。介绍唐长安城对隋大兴城的继承与变革。介绍近六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发掘工作。介绍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宫殿、市场、里坊、寺观、苑囿、礼制建筑等等)。梳理考古、历史工作者对唐长安城里坊制度的讨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隋至唐的政治、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地理特性。
课前学习要求:《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九)第八章:唐长安都市文献介评 学时(3)
主要内容:介绍几种记载隋唐长安史地信息的传世历史文献,包括《两京新记》、《长安志》、《游城南记》、《历代名画记》、《寺塔记》、《类编长安志》等等。对其作者、成书背景、叙述体例、对长安研究的贡献予以全面揭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提前翻阅上述各书的点校本。
课前学习要求:荣新江、王静《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2004年第2期。
(十)第九章:汉唐间都市里坊制的发展演变——兼论都城无乡里 学时(3)
主要内容:唐王朝建国伊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乡里村坊”的基层建制,两京及州县城郭内筑坊,城外为村;在此基础上,以乡里制统辖城郭内、外的人口,形成乡里与坊、村并行的“二重构造”法。首都长安的基层聚落形态,以往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实测揭示了城内坊里、或称里坊的规划,然而大量西安出土唐人墓志中有关志主卒、葬地的描述却显示长安外郭城以内的地理单元“坊”之外不设乡里。本章拟从历史渊源与现实运作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国中古都城的居住区块与行政管理传统。同时对唐长安城无乡里的情况予以解释。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唐人墓志中对志主卒地、葬地的记载格式及其透露的历史地理信息。
课前学习要求: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十一)第十章:实践课——唐代长安城里坊资料辑补上 学时(3)
主要内容:以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为蓝本,向学生介绍唐代长安城里坊资料辑补工作的传统与现状。以一方西安出土唐人墓志为例,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其中卒、葬地地理信息,开展坊里居住信息增订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从《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中选择一坊,根据本坊下的条目,制作某坊住宅分布图。
课前学习要求: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
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十二)第十一章:实践课——唐代长安城里坊资料辑补上 学时(3)
主要内容: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翻阅近年来新刊布的西安周边唐人墓志,关注志主卒地的书写模式;选择长安城内一坊,在李健超基础上,自主利用新资料,对本坊的宅邸、寺观等建筑物及其所属信息进行增补。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具备自主增订唐代长安城坊的能力,熟悉增补的体例,参照荣新江《关于唐两京城坊建筑的著录问题》。
课前学习要求:荣新江《关于唐两京城坊建筑的著录问题》,同书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44-58页。
(十三)第十二章:白居易与长安 学时(3)
主要内容:以白居易为例,梳理中唐文人官员在长安城乡的转徙与体验。从白居易寓居长安时期的创作,体察中唐人的长安城乡观念。白居易在长安真正拥有的第一座宅邸是新昌坊,他的诗文中留下了不少新昌坊居的记载,依据相关记载及考古工作者揭示的长安街道宽度,对白居易由新昌坊至大明宫早朝的路线及里程进行估测。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中唐文人别集(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的史料学价值
课前学习要求:《白居易集笺校》,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十四)第十三章:坊市崩坏·贸易解禁与都市繁华——北宋汴梁城与南宋临安城 学时(3)
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唐宋变革”理论框架下的“城市革命”议题。介绍北宋东京的考古工作。介绍南宋临安城的考古发掘工作。结合文学作品(宋词等)、史料(《东京梦华录》等)、图像(《清明上河图》等),向学生展示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的活跃而造就的都市繁华气息。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两宋的历史发展进程,了解宋代江南的开发。
课前学习要求: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中译本布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十五)第十四章:参观课——元明清北京城的设计 学时(3)
主要内容:本节走出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同学参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及明清故宫;在参观过程中,为同学介绍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的经过,以及北京城城垣、城墙、宫殿的建设。介绍紫禁城的结构与设计理念。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参观课上遵从教师指导、安排;遵守时间,注意安全。
课前学习要求: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十六)第十五章:文献研读课——都市史研究名家名作选读 学时(3)
主要内容:向同学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史研究的名家名作:1、宫崎市定《漢代の里制と唐代の
坊制》,《東洋史研究》21卷3號,1962年,2、妹尾達彦《隋唐長安城と郊外の誕生》,橋
本義則編《東アジア都城の比較研究》,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年,3、Frederick W. Mote,
“The C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James T. C. Liu and Wei-ming Tu eds., Traditional
China, Prentice-Hall , Inc., 1970, pp. 42-49;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1350
1400”, in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1-154. 由教
师导读,同学参与分析,揭示其观点与研究意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分组精读上述文献,提问并讨论。
课前学习要求:提前阅读上述四篇文章,疏通日语及英语文字障碍。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无统一指定教材,只列参考书目如下:
研究论著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考古学集刊》16,2006年。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
刘瑞《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王子今《西汉长安的公共空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牛润珍《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中华书局,2015年。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唐研究》第9卷,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3年,53—84页。
平冈武夫主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平冈武夫主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平冈武夫主编《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妹尾達彦《长安の都市计划》,東京講談社,2001年。中译本《长安的都市规划》,高兵兵译,三秦出版社,2012年。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
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中译本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核心史料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徐松撰,李健超增订,三秦出版社,2006年。
《长安志 长安志图》,宋敏求撰、李好文撰,辛德勇、郎洁点校,三秦出版社,2013年。
《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韦述撰、杜宝撰,辛德勇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
五、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勤占10% ,平时成绩占20%(包括2次实践课的小作业);
期末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成绩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