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建议模板)
英文名称:Going toward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课程编号】GEN03911 | 【所属模块】 经典研读和文化传承
|
【学分数】2 |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
【开设学期】 春季 | |
【已开设次数】 2 | 【建议选课人数】 100-200……(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职称】副研究员 |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 proc2049@163.com 办公座机: 58808084 | |
【先修课要求】无 |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1.形成与发展;2.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开路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基础理论和方法、若干重要问题和议题展开探究,以期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世之时间与空间的复杂耦合状态,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课程具体内容大致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2学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4学时),中国历史自然地理(4学时),中国历史政区地理(4学时),中国历史交通地理(4学时),中国历史农业地理(4学时),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8学时,运河;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城市;人口与移民),世界历史地理学概述(2学时,世界历史地理学的发生和发展,欧洲、美国、日本的历史地理学概述,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地理学的新趋势,世界历史地理学若干重要问题举例,历史地理学的新方向)等。
二、课程目标
人地关系能否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全球史和环境史时代,历史地理学正是这样一门使我们不仅了解过去人地关系变迁,而且能促进我们对于当今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统一性、可持续性理解的学科。
本课程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积极组织和展开课堂对话和讨论,注重平时表现和期末论文撰写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2学时
主要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1.形成与发展;2.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开路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学要求: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使同学们了解当今时代时间与空间的复杂耦合状态,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第二讲: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 4学时
主要内容:
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地方志
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
(先秦——清朝)
一、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地理志”系统
《汉书•地理志》——正史第一部地理志
•附录:“风俗”篇(《域分》、《风俗》)
正史中的“地理志”系统
•补充工作:
《隋书•地理志》对北齐、北周、梁、陈政区沿革的追溯,被称为“五代史志”;
清代学者的补志:《补三国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等(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河渠书(志)”系统
《史记•河渠书》——开创河渠书体例
正史中的“河渠书”系统
“食货志”系统
“食货志”系统的经济地理学价值
民族地理和域外地理
民族地理——夷、蛮、戎、狄的列传
域外地理
二、类书和政典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政典中的地理文献
地理文献以“州郡典”、“舆地考”等形式分布在“十通”中
三、地方志
地方志的起源
《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
地方志的种类
根据行政区层级而有不同层级的地方志
行政区之外的各种专志
地方志的历史发展及其利用
宋元方志
明代方志
清代方志
历代方志的著录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及其增订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四、地理文献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
《山海经》——“开了幻想的一派”
《禹贡》——中国沿革地理的第一篇
其他地理文献:
两汉时期
《史记•河渠书》
《汉书•地理志》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阳国志》
《法显传》(《佛国记》)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佚失的重要地理文献
(1)阚駰《十三州志》
(2)《晋书地道记》
(3)《晋太康三年地记》
(4)六朝地志
隋唐时期
正史地理志
(1)《隋书•地理志》
(2)两《唐书•地理志》
地理总志
(1)《括地志》
(2)《元和郡县志》——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
佛教游记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
两宋时期
《太平寰宇记》
(1)乐史撰
(2)“太平”是宋太宗的年号“太平兴国”
(3)编撰体例的突破
《元丰九域志》
纲要性的地理书
《舆地广记》
《舆地纪胜》
《通鉴地理通释》
《诸蕃志》
元明清时期
官修地理总志《一统志》的出现
(1)《大元大一统志》
(2)《大明一统志》
(3)嘉庆《重修一统志》
西北史地文献
(1)祁韵士:《西陲要略》、《西域释地》
(2)徐松:《西域水道记》
(3)张穆:《蒙古游牧记》
(4)何秋涛:《朔方备乘》
域外文献
(1)《真腊风土记》
(2)《长春真人西游记》、《西使记》——元代两部西行晋谒的游记
(3)《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清•魏源撰
(4)《瀛环志略》,清•徐继畲撰
航海文献
(1)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2)郑和下西洋随行游记
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
(3)《郑和航海图》
(4)航海针经
《徐霞客游记》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读史方舆纪要》
《汉唐地理书钞》,清王谟辑,所辑为汉唐间地理古籍。
十三经--尚书·夏书·禹贡
教学要求:掌握各时期历史地理文献的时代特点和重要著述、重要人物、重要理念。
第三讲: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4学时
主要内容: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
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
•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海岸线的变迁
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
教学要求: 掌握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地理环境背景及其变化。
第四讲 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4学时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
•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
教学要求: 基本掌握历代国家行政治理层面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形式。
第五讲 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4学时
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
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
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
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
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
教学要求: 认识到交通在人地关系当中的基础地位。
第六讲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4学时
主要内容:
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金元明清时期
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华北平原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下游平原
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经济区的变迁和历代王朝盛衰的内在规律。
第七讲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 8学时
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
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概述
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
战国长城
秦长城
汉长城
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
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
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
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
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
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
南京
杭州
安阳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
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若干重要主题和研究方法,深化历史研究的层次、拓展历史思考的范围。
第八讲 世界历史地理学概述 2学时
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地理学的发生和发展
欧洲、美国、日本的历史地理学概述
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地理学的新趋势
世界历史地理学若干重要问题举例
历史地理学的新方向
教学要求:深刻认识到当代历史地理学剧烈变革的趋势,以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全球视野。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综合与部门历史地理著述】
《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
《谭其骧全集》,人民出版社,2015年
《史念海全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陈桥驿全集》,人民出版社,2018年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
宋正海等主编:《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1986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区域论著】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2000年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地理学史、工具书及刊物】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1974年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1996年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曹婉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出版社,1955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年
曹婉如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1-3,文物出版社,1995-1999年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山西历史地图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历史地理》辑刊,1980年至今,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
《九州》,商务印书馆
四、先修课要求
无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积极组织和展开课堂对话和讨论,注重课堂表现和期末论文撰写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六、考核方式
平时,40%;期末考查论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