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 中外文化交流史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编号】(可选项)GEN03576

所属模块】(必备项)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学分数】(必备项)2

适用专业】(必备项)

汉语言文学/文科类专业/所有专业

学时数】(必备项)

开设学期

春季

【已开设次数】(必备项)

0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15-30/100-200……(是否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必备项)湛晓白

授课教师职称】(必备项)讲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zhanxiaobai126@126.com 办公座机: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

一、课程简介

古往今来,中外文化相互激荡,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呈现出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风貌。历史地看,早在远古时期,发源于东亚大陆的中华文化,就与四邻有了最初的交往。随后,中华文化自东向西传播,与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广泛交流,相互影响,曾经横贯欧亚的贸易通道——路上丝绸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就集中彰显了中外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位置。本课程以历史进程之先后为序,选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立为专题,分地域、按类别由近及远、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过程,力图提纲挈领地呈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帮助学生从历史的纵深层面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与外国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学习包括丝绸之路在内的内容宏富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也将为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国家战略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前瞻性眼光,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 :文明、文化与文化交流 2 学时

主要内容: 一,探讨文化交流,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文化和与文化通用的文明概念,介绍“文化”、“文明”概念在西方和中国产生、演变、流播的历史。二,概述文化交流与文明交汇在人类社会发展上的意义,同时强调由于文化文明交流以民族和国家为基本单位,自我中心观念成为了东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共同心态和“强大惯性”。三、文化交流的特殊状态:暴力与战争。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绝大多数都是在各文明发展不均衡的形势下展开的,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形态:暴力与战争,恰恰容易发生在两大特定的不均衡时期。讲解暴力与战争。

教学要求:初步理解文化交流与文明交汇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认识历史上文化交流中客观存在的自我中心心态,理解暴力与战争是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形态。

重点、难点: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中心“惯性”,理解暴力与战争何以是文化交流的特殊形态。

(二)两汉时期中西交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2 学时

主要内容:两汉时期,中华古典文明进入繁荣昌盛的高峰期,横贯欧亚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路上丝绸之路在此时形成。公元2世纪时,从南海沿岸出发经过印度洋、红海向地中海的海上思路也直接开通。丝绸之路的形成对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1) “张骞凿空”

2)汉代的丝绸之路

3) 班超父子对丝绸之路的苦心经营

4)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教学要求:掌握丝绸之路形成的进程及其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通过丝绸之路理解文化的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动态的,中国既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汇中的惠予者也是受惠者。

(三)隋唐时期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2学时

主要内容:两汉至魏晋和隋唐至明清,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高潮迭起的两个重要时期。隋唐之际,陆上丝绸之路由兴旺趋于衰微,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明代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鼎盛。丝路的开通,使璀璨辉煌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四大文明向域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随之日益扩大,层次提升。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绚丽多彩的整体历史图像。

1)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式微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3)唐宋以降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认识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趋衰的历史过程;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东西方各民族国家贸易文化交流诉求合力的结果。

其它教学环节:结合当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设计,讨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何为今天的国家战略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资源。

(四)蒙元时代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主要内容:

1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2)元代中西海陆交通

3)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4)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5)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掌握蒙元时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时代特征

重点难点: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2学时

主要内容:本课专门论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重点阐明中国科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和中西科学的撞击与融合。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通晓欧洲科学,又怀着强烈的宗教热情。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目的,深入研究中国典籍,不仅促进了欧洲宗教、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同时经由他们的翻译和介绍,使得欧洲知识界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传教士东来,为明清之际的科学注入了新的的活力。

1)明末传入的西学知识

2)康雍乾时期科学知识的传入

3)明清时期西学传播的社会因素

教学要求:认识耶稣会士是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理解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误读”。

教学难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

(六)历史悠久的中韩文化交流

主要内容:中韩地理临近,在民族关系、历史关系上极为密切,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这一特点对古代中韩(朝)文化交流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古代中朝文化交流,既形成官方、民间并举的交流渠道,又开拓了丰富的交流领域,典章制度、儒释道文化、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民俗等,均在交流范围之内。源远流长与全方位展开,是中朝古代文化交流的最大特色。

1)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2)中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

3)近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认识中朝之间特殊的地缘性、民族关系、政治关系,理解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中朝文化交流的独特样态。

教学难点:中朝之间的独特地缘、民族关系和政治关系。

(七)高潮迭起的中日文化交流 2学时

教学内容: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前,中日两国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交相辉映,在文化交流上显示出一波又一波、高潮迭起的突出特点。这种文化交流,以唐朝时期为最高峰,在局面上则以中方为主导而日本则被动接受居多。但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展引起的重大变化,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格局也发生了逆转,出现了大量学生留日和“以日为师”的情形。在西学东渐中,日本成为了中国学习西方的重要媒介。

1)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2)中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

3)近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掌握两千余年中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数次高潮,认识近代以来日本在中国西学东渐中的特殊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晚清以来的“以日为师”现象和日本在中国西学东渐中的特殊桥梁作用。

(八)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史 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今天的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在内的东亚区邻国,与中国地域相接,历史交往悠久而密切。历史地看,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历史上关系特别密切,对中国文化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儒教成为越南的主流文化,佛教在中古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冲击,都是例证。其中,以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印两国之间交往,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以前,印度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域外国家。

1)中国与越南、缅甸的文化交流。

2)内容丰厚的中印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与主要的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认识东南亚地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区独特性。

教学重点: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古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九)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2学时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中转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在中古时代,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与雄踞东亚的中国,随着政治、经济达到鼎盛,丝绸之路两端的文化交流也交相辉映,彪炳于世。当时中国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阿拉伯阿拔斯朝的首府巴格达也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的中心。

1)中阿往来关系史勾勒

2)古代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丝绸之路

3)阿拉伯文学在中国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性和丰富性。

教学重点:理解阿拉伯作为丝绸之路中转站的特殊作用。

(十) 中法文化交往启示录 2学时

主要内容:中国与法国,分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文化背景迥异但是在历史遭际、民族个性等方面,有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曾在历史上享受过“文化领袖”的光荣,分别代表了东亚和欧洲的文化。二者因此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典型。这种交往的后果时巨大的,它不仅引起了双方社会的重大变迁,而且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走向。中法文化交往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718世纪中法文化相互渗透的不同规模与影响

2)中华文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贡献

3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法文化的大规模互动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贡献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法文化的大规模互动。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贡献。

(十一) 龙与鹰:历史上中德民族的文化交汇 2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和德国的正式官方交往,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但两个民族之间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为期甚早。中德民族最初的文化交往,主要是由天主教传教士开展起来的,交流规模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要小得多。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达到高峰,经由耶稣会士的理想化传播,强烈影响到欧洲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18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开始对德国产生影响,歌德则代表了这一时代。19世纪以来,中德双方在文化交流中的位置发生逆转。

1)向中国:汤若望莱布尼兹时代。

2)洛可可风:中国文化情结。

3)“视线所窥:永是东方”:歌德一代

4)文化兼容:“向东方挺近”与“向西方学习”

5)文化传奇:赛瓦公案与《孽海花》

教学要求:掌握中德文化交流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特点,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教学重点:辩证地认识不同时期德国知识界中国观的巨大反差。

(十二)18世纪以来的中英文化与政治交往 2学时

教学内容 18世纪对中英练过的未来发展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盛世的大清王朝,此时堪称四海升平和过国力昌盛。另一方面,地处西欧一隅的不列颠,在此期间以强劲之势迅速崛起。工业革命的启动,更使英国的经济实力急剧增加,贸易活动随之遍及全球,逐渐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帝国。因此,东西方这两个重要国家在18世纪的接触和交往,直接决定着此后中英关系的走向。

118世纪以前的中英交往

218世纪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

3)马嘎尔尼使华及其影响

教学要求:掌握近代以来中英文化与政治交往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性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中英交往相比中国与法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

(十三)中俄文化交流 2学时

教学内容 :中俄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只是通过丝绸之路,以别的地区和国家为中介,有了间接的交流。后来才发展为直接的接触,尤其在中古时期。到了近代,俄国甚至出现过“中国热”。而在现代,20世纪初的中国曾经出现过“向俄国人学习”的潮流。俄国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示范,对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化产生过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近三百年来,彼此交流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从古代至17世纪的中俄文化交流

  2. 18世纪的中俄文化交流

  3. 19世纪的中俄文化交流

420世纪的中俄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古代至当代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20世纪俄国文化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化的深刻影响

(十四)总论 和平交流: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旗帜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必备项)

1.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

3.钟敬文、何兹全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4.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商务印书馆,1991年。

7.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8.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2

10.余定邦:《中缅关系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1.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王天有:《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陈美东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技出版社,2003

14.沈福伟:《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受课者必须准备相应的教材与参考书;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思考与发言。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课程论文。







编写日期】: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