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科技与考古

英文名称: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课程编号】(可选项)GEN03573

所属模块】(必备项)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必备项)2学分

适用专业】(必备项)

所有专业

学时数】(必备项)32学时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春季学期

【已开设次数】(必备项)

新开课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40-60

授课教师姓名】(必备项)朱敏

授课教师职称】(必备项)中级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zhumin@bnu.edu.cn 手机:13810671034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这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选修课。考古学和历史学是运用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手段,依据古代人类社会的遗存,对古代人类创造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学科。科技考古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取得相关信息,探索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交叉学科。本课程是以科技考古的发展和考古中常用的科学技术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在考古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与应用的的梳理和讲解,使理工科的学生能够获得文科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使文科的学生能够增加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1. 了解当下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当中的应用,知道通过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在发现传统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2.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能够获得文科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使文科背景的学生能够增加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多视角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一)导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教师介绍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参考书、日常作业及期末考核要求。

2、教师介绍科技考古所涉及的年代测定、考古空间信息的记录与分析、环境考古、古代人类与动物的DNA分析、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不同方向。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课后借阅相关参考书;考虑选择课堂展示的环节和内容。

其它教学环节:学生介绍自己关注的科技与考古方面的热点问题。



(二)第一讲:科技考古—揭示古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历程 4学时

主要内容:

一、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材料与文明之间的未解之谜。

二、科技考古中的分析技术

三、石器时代以后冶金技术的进步

四、青铜与青铜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在材料技术上的发现与发展,尤其是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过程,理解科技考古运用科学技术分析的手段和方法对考古学领域所带来的变化,认识古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大致发展历程。

其它教学环节:收看越王剑、致命武器和兵工厂等录像,了解古代工艺。



(三)第二讲:古代青铜剑制作的关键技术 6学时

主要内容:

一、中国剑文化与青铜剑制作工艺

二、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制剑师与名剑

三、著名青铜剑制作的关键技术

四、现今对于古代青铜技术的研究现状



教学要求:认识青铜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分析青铜与古代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观看录像: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四)第三讲:几件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 4学时

主要内容:

一、秦始皇兵马俑铠甲丝的制作工艺

二、安陆市博物馆中两件薄壁青铜容器的制作工艺

三、古代青铜器中加铅(Pb)的意义与加铅(Pb)的技术探讨

四、法国委任统治下的黎凡特地区与叙黎分治



教学要求:了解青铜器制作技艺上的发展历程。

其它教学环节:收看录像白铜西传的历史启示。



(五)第四讲: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6学时

主要内容:

一、考古年代学(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二、树木年轮断代法

三、碳同位素测年方法—C14断代方法

四、释光测年法(热释光和光释光)

五、古地磁测年法

六、氨基酸消旋法

七、骨化石氟含量法

八、化学元素分析断代法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不同的定年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和它们各自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的条件以及各自的缺陷。

其它教学环节:观看录像:谜中谜-汉朝睡美人。



(六)第五讲:物理和化学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 4学时

主要内容:

一、自然科学对文物和考古的贡献

二、文物的显微组织与结构分析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三、X-衍射和种子射线照相技术

四、文物的矿物组成分析

五、文物的性能分析、有机残留分析和同位素分析

六、各种勘测方法的原理和在考古中的应用

七、计算机在考古中的应用和考古信息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主要是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观看录像:1)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

2)古代科技-战国青铜冰鉴



(七)第六讲:中国古代玉器与真伪鉴定问题 2学时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玉的特点

二、中国玉器时代的特征

三、玉器功能的介绍

四、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五、古玉的作伪与鉴别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其它教学环节: 观看录像:疯狂的真假宝玉。



(八)第七讲:几种文物的鉴别与保护简介 2学时

主要内容:

一、字画真伪鉴别与保护

二、石质文物的保护

三、考古出土丝织品的加固保护



教学要求:了解文物遗产保护所涉及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考古、可移动文物修复与保护、大遗址保护等相关知识。

其它教学环节:观看录像:中国帝陵探幽。



(九)第八讲:青铜文物的科技保护 2学时

主要内容:

一、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科技特征和科技内涵

二、青铜文物保护的科学分析方法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

四、博物馆无线环境实时监测系统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文物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科技特征和内涵,理解文物保护所涉及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考古、可移动文物修复与保护、大遗址保护等相关知识。

其它教学环节:观看录像:铸铁与中华文明。



  1. 教材与学习资源:



陈铁梅编著:《科技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赵丛苍主编:《科技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杨晶,吴加安著:《科技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编著:《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贾腊江著:《秦早期青铜器科技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仇士华、贾莲珍编著:《C14测年及科技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王浩天主编:《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金石匠学之路》,科学出版社,2014年。

  1.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40%:其中日常出勤、课堂表现占15%,其中作业(可选择进行课堂主题展示,也可以撰写论文)占25%

期末论文占60%

编写日期】: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