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民国政治史专题(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课程编号】(可选项)

GEN03525

所属模块】(必备项)政治史


学分数】(必备项)2

适用专业】(必备项)历史学

学时数】(必备项)32

开设学期】(必备项)五

【已开设次数】(必备项)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15-30 (无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必备项)邱涛

授课教师职称】(必备项)副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schtqiu @sina.com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程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民国政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研究中国近代后期历史发展与演变规律为主旨的专门史。就特殊性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化,同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受中国近代急剧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影响,民国政治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内容丰富、多样,始终伴随着激烈冲突。

民国政治史专题”课程,是以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发展、走向为主线,对史学界研究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及其政治活动的现状、基本观点和新的突破进展,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和思考,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线索、各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国共两党之外的政治势力的走向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更多的知识积累。重点是突出学术界在每一个专题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观点的多样性,揭示学术研究的主流和趋势。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发展的概貌和基本轨迹,对近代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近代社会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等重要问题有一定的认知。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更合理运用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研究近代中国(尤其是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学习、积累上有收获,更要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从长时段、多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通过课堂互动、专题讨论课、撰写读书报告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论(或绪论、概论等)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课程基本概念界定:“中华民国”、“政治”、“政治史”等

2、中华民国史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

3、学习民国政治史的必要性

4、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教学要求:(必备项)

导论部分集中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课程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明确课程将采取的学习方式和基本教学要求,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该课程涉及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学习该课程。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对本学科的发展沿革史、研究进展、课程框架有基本了解。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力目标有明晰的认识。

重点、难点(可选项):

中华民国史”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政治史”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层级;民国政治史的课程定位。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第一讲民国之前:清末腐败与王朝终结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清末的激烈政争。

2、一个大题目:“杨翠喜案”。

3、来自北洋系的反击。

4、袁世凯对岑春煊痛下杀着。

5、“当国者终于不悟”:辛亥革命终成必然。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清王朝灭亡前夕,也就是中国民国建立前夕,政治危机及其应对形式,了解学界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民国创建的关系的定位。

重点、难点(可选项):

正确理解政治腐败与清王朝灭亡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评价“民国前史”的历史复杂性。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指定阅读书目,布置撰写读书报告的任务


(三)第二讲北洋统治集团与五四运动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 袁世凯统治集团的权力腐败。

  2. 民初政党政治试验中政党势力与军阀政治的离合。

  3.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4. 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

  5. 后“五四”时期国共两党与工人运动。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深刻体认民国初年的政治文化失序现象,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兴起的深层历史原因和各种历史条件,把握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丰富的政治和思想内涵,认识其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了

重点、难点(可选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现代性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的思想主旨;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潮既竞争对立又调整吸纳的历史关联。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指定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围绕认识“政治史的五四运动”等问题组织课堂讨论。


(四)第三讲北洋的武夫当国和黑金政治:以曹锟贿选为案例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军阀混战:“赢者”曹锟想过把“总统瘾”

2、傀儡总统毕竟“合法”

3、国会停摆选不了总统

4、“买”议员回京

5、“贿选”总统

6、曹锟腆颜出任总统

7、贿选遗毒:西式民主声名狼藉

教学要求:(必备项)

掌握纷乱的北洋军阀混战,以及在战争中军阀的政治博弈,民国建立后引进的西方宪政体制的历史命运。

重点、难点(可选项):

军阀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西式宪政体制的弊端。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五)第四讲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与蒋介石的下野再起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 南京政府成立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2. 宁粤对峙与“九一八”事变

3、民族危机下的政治妥协

4、蒋介石下野

5、“焦头烂额”的孙科、陈铭枢政府

6、蒋、汪合流与“一·二八”抗战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和东亚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关系,以及在民族危机下不同政治势力的不同认知,整体把握民国政治这一阶段的内容和阶段性特点。

重点、难点(可选项):

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社会分裂,国内政治势力矛盾、斗争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六)第五讲西安事变再认识和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 6课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中共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后的处境

2、张学良东北军和杨虎城西北军的处境

3、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4、张学良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

5、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谁是主战最力之人

6、国民党内的分歧与谣传

7、如何认识南京国民党内部的讨伐派

8、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期间的几项处置措施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认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中共和红军面临的处境,国民党内势力的分裂,以及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各派势力的表现,事变对此后民国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可选项):

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事变与近代政治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之间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联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七)第六讲内战再起与国统区金融危机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蒋介石挑起内战与国统区经济危机。

2、行政院长宋子文的“黄金政策”和上海“黄金风潮”。

3、“改弦易辙”和“公器私用”。

4、蒋氏父子的改革:向利益集团和腐化挑战。

5、“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6、“大老虎”能否彻底整治?

7、经济“改革”失败与军事崩溃。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通过对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迅即挑起内战,导致国计民生的巨大危机,以及国民党内长久以来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侵蚀,蒋介石“改革”对中国全社会的搜刮性质,改革的不彻底性,导致政治、经济和军事全线崩溃的状况,做出深入的了解。

重点、难点(可选项):

黄金政策和“黄金风潮”的关系;蒋介石和蒋经国“改革”的指向;蒋经国上海“打虎”与国民党的全盘“挽救”计划。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八)第七讲总论:政治变革与近代中国的过渡性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1、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

2、近代中国政治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

3、近代中国的过渡性趋势与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回顾课程内容,较为清晰地勾勒民国政治和社会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提炼转型的总体趋势与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可选项):

从理论和历史实践结合的角度揭示出民国政治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学习撰写学术论文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必备项)

主要教材

1. 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2011年。

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参考用书

4.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

5.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6.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0年。

7.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

8.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2007年。

9. 费约翰著,李霞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要求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或修完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小组形式的课堂讨论占40%,学期论文占60%




1可选项:即该项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