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文化史

英文名称: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课程编号】(可选项)GEN03523

所属模块】(必备项)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必备项)3

适用专业】(必备项)历史学

学时数】(必备项)48

开设学期】(必备项)六

【已开设次数】(必备项)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15-30 (无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必备项)湛晓白

授课教师职称】(必备项)讲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zhanxiaobai126@126.com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程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研究近代文化发展与演变规律为主旨的专门史。就特殊性而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化。受中国近代急剧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影响,处于古今中西交汇之中的近代文化,不仅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内容丰富、多样、驳杂,且始终伴随着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就普遍性而言,文化作为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而存在的专门范畴,它既受政治、社会等现实条件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自有其内在规律和独特的功能机制。文化的构成具有层级性,比如它可以大致地区分为形而上的思想文化、形而下的物质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文化。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大体遵循上述文化层级划分,首重属于文化构成自觉层面的思想学术文化,重点讲述各时段重要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文化人物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也是对民国以来中国文化史研究传统的自觉承接;其次,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既是推动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又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固有文化密切互动共生,同样构成近代文化发展和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物质文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紧密关联,也很能体现文化的现代性,本课程也部分地涉及到了这方面内容。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概貌和基本轨迹,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文化事件、思潮、运动与思想人物有系统认识,对近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近代文化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等重要问题有一定的理论认知。

通过课堂互动、专题讨论课、撰写读书报告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论 (或绪论、概论等) 3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课程基本概念界定:“文化”、“文明”、“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等

2、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

3、学习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必要性

4、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教学要求:(必备项)

导论部分集中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课程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明确课程将采取的学习方式和基本教学要求。通俗地讲,即是要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该课程涉及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学习该课程。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对本学科的发展沿革史、研究进展、课程框架有基本了解。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力目标有明晰的认识。

重点、难点(可选项):

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层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课程定位。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第一讲 清中晚期思想学术的演变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思想、学术、文化的流变

2、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期间儒学的变化:经世致用思潮与晚清理学复兴

3、洋务思潮:中西体用之间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儒学的近代危机及其自觉应对的具体表现形式,了解学界有关“中体西用”论的各种不同看法,辩证理解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

重点、难点(可选项):

正确理解儒学衰落的整体命运及其自觉应对的辩证关系,准确评价“中体西用”论作为晚清主流文化理论的复杂历史影响。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指定阅读书目,布置撰写读书报告的任务


(三)第二讲 清末思想文化之新潮涌动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维新思潮:民族精神之亟变

2、欧化与国粹之争

3、改良与革命思潮的激荡

教学要求:(必备项)

了解戊戌之后各种政治文化思潮迭兴的历史背景,理解思潮背后不同阶层、群体的政治文化诉求;深刻认识各种思潮互相激荡的内在关联。

重点、难点(可选项1):

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的思想主旨;各种思潮既竞争对立又调整吸纳的历史关联。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第三讲 民国初年的新旧文化冲突与抉择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旧思想冲突

2、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与再造文明

3、从文化运动转向政治运动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深刻体认民国初年的政治文化失序现象,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深层历史原因和各种历史条件,把握新文化运动丰富的思想内涵,认识其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重点、难点(可选项):

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指定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性质、是否针对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组织课堂讨论。


(五)第四讲 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 西学中源说的流行与破产

2、洋务时期西学的输入与国人的迎拒

3、 戊戌辛亥时期西学的输入

4、清末民初中日文化交流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了解近代制约国人引入西学的文化因素,各阶段国人对西学作用、西学与中学关系的不同认知,整体把握晚清民初西学输入的内容和阶段性特点。

重点、难点(可选项):

西学输入与中国文化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六) 第五讲 近代教育与文化传播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教育体制的变革:废除科举与兴学堂

2、士人阶层的分化与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

3、现代知识体系与学术体制的初步确立

4、报刊、传媒的发达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认识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和复杂文化影响,了解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认知现代中国知识体系与学术体制初步确立的过程、条件及标志,理解新闻出版文化事业的兴起与公共舆论空间形成的意义。

重点、难点(可选项):

废除科举的历史文化影响;教育体制变革与现代文化建设之间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联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七) 第六讲 生活方式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9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1、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的变迁

2、移风易俗与价值观嬗变

3、城市生活与市民文化

4、大众文化的兴起:小说、新戏与电影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通过对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变迁的学习,了解近代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新旧杂陈、多元驳杂的特点;了解清末民初城市性质、功能的变化,近代市民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初步成形;戏曲、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兴起。

重点、难点(可选项):

生活方式变迁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形成;城市功能转变与近代市民文化的形成。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八) 第七讲 总论:政治变革、近代化与近代文化转型 3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1、政治变革、社会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2、近代文化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

3、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总体趋势与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必备项)

要求学生回顾课程内容,较为清晰地勾勒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文化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提炼近代文化转型的总体趋势与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可选项):

从理论角度揭示出文化转型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机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学习撰写学术论文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必备项)

主要教材

1.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

2.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华书局,2012年。

3.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汪林茂:《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参考用书

5.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7.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黄兴涛:《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代中国为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陈平原:《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2.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

13.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2000年。

16.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年。

17.邹小站:《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郑匡民:《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意义与秩序》,新星出版社,2006年。

20.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

2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2007年。

22.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23.李帆:《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6.张剑:《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王中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宋惠昌:《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郑大华、彭平一:《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乐正:《近代上海人的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2.李长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4.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

35.孙燕京:《急进与慢变——晚清以来社会变化的两种形态》,商务印书馆,2011年。

36.费约翰著,李霞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要求修完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小组形式的课堂讨论占30%,学期论文占70%



1 可选项:即该项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