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考古学导论

英文名称: ARCHAEOLOGY

课程编号GEN03117

所属模块】(必备项)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2学分

适用专业】文史哲、艺术史、生物学、化学,环境学,物理学,地理学

学时数36学时

开设学期

【已开设次数】0

【建议选课人数】50

授课教师姓名】杜水生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ssdu@bnu.edu.cn

【先修课要求】基本的文史哲数理化地理知识就行了。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考古学,让他们明白考古学是什么,谁在从事考古,我们为何要关注考古。这本教科书强调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考古学是个复杂的专业学科,有很多概念和理论,以及一大堆分析手段。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入门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少量精选的、延展的、个性化的例子,即通过讲故事,来说明考古学家是怎样通过田野和实验室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工作的。

写一本概论性教科书并不容易。我们必须为那些有志于成为专业考古学家的学生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对该学科进行彻底的回顾,包括其所有的重要概念和专业用语。但是,不少学生将来并不从事专业考古工作。我们也得为他们写教科书。因此,我们没有忘记在这本书中提出非专业的话题。

进而,确有一些主题,是正在成长中的职业考古学家应该知道的。比如,几乎所有章节都有“考古学的伦理”这一补充条目,这一专题触及了那些对专业考古学家和公众(在美国,这些人为考古研究支付了大部分费用)同时产生影响的敏感主题。不少考古学教科书回避了这些敏感话题,比如发掘墓葬、人工制品的回归,以及与族群后裔一同工作等等。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话题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极为切合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没有再走老路。

事实上,老师们说,他们在使用本书以前的版本之时非常得心应手,因为他们的学生会真正地去读这本教科书。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让学生了解考古学既是一门人文科学又是一门自然科学,既关注人类的过去又关注当今社会,既有赖于大量的资料有需要卓越的理论思维。既能为进一步从事考古学研究打基础,也能为非专业学生了解考古学的核心思想、内容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1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这是一本关于考古学家想要获取哪些资料,用什么方式获得,以及如何处理这些资料的著作。这些任务需要考古学家将一些成百上千年甚至是几万年前的破碎骨片、石片、陶片、艺术品残片以及其他古代遗存组合在一起,才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过去的画面。而且,正如大家所见,考古研究过程存在严重的伦理道德困境。

本书描述了现代考古学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科学和人文、主观和客观、环境因素与思维方式。有时会综合使用这些方法,有时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会出现矛盾。当我们在探讨这些丰富多样的考古学前景时,应当铭记两件事:一是我们不能把某个考古学家单纯的归属于为哪一类,二是考古研究可以有不止一种途径。

本章讲述了考古学的发展过程。考古学是相对较为年轻的学科,还需要经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为了说明某些重要问题如何使考古学家在考古实践中感到困惑,我们先举例说明现如今考古学家所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

教学要求:(必备项)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第一章认识这些考古学家3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我们将要仔细探讨考古学家怎样与广泛的人类学、科学和人类的进程相关联。正如你们将要看到的,人类学范围内的文化概念长期充斥着争议,人类学使用的文化含义与我们日常所用的完全不同。我们也将探索适应论和观念论,这是研究文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这些对立的视角同样筑就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之间的对立。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研究策略,对理解人性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认识不同考古学家,了解考古学的不同流派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三)第二章考古学、人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 2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

1. 对考古记录进行相关调查时需要低层理论,这是考古学家获得资料和数据的方式。

2. 中层理论将这些考古资料与人类行为紧密相连。有时考古学家通过进行可控制的实验产生这些关联,有时他们通过观察当代人类的生活与行为,依此研究人类行为是怎样转变为考古记录的。

3. 高层理论(或是一般理论)旨在解决更大的困惑。

4. 范例为我们领会人类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

在本章中我们将向你展示各种各样的概念如何融入考古调查模式中。

范例应用于所有有关人类智力调查之中。并非仅限于考古学。我们应将重点集中在范例的两种类型,即文化唯物论和后现代主义。借此领会范例是如何转化为考古学家们追求的研究策略。我们明白多数学生被晦涩的五花八门的“……学”“……主义”的讨论搞的“垂头丧气”。但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将尽全力减少对“行话”的使用。在随后的章节中,你就会意识到理解这些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了解考古学研究中,不同层次的概念。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第三章 考古调查的结构2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我们将窥探一下究竟什么是考古。在考古这个领域,包括我们在内,很多人都视野外考察作业是考古学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下面两条重要的警告来开始我们对野外考古技术的介绍:

在搜寻和挖掘遗迹时没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有很多的错误方法)。

没有人是从书本上学到如何正确进行野外考古作业的(包括这本书在内)。

尽管技术提高了,但野外考古作业依然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研究分析一些通用的考古技术,罗列一些考古标准和规则,带给你参与到考古勘察的感受

教学要求:了解考古调查时,如何记录考古现象。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五)第四章 田野调查:对考古遗址大的勘探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都渴望能够出现一种神奇的X射线机器,它可以使我们不用挖掘就能透视到地表之下的东西。今天,这一梦想几乎已成为现实。遥感技术以及一系列不同的地球物理学方法为考古学提供了简而有效的途径,可以无需挖掘无需破坏的途径。通常这些手段可以使我们在发掘之前就了解到一处遗址的面积和它所包含的物品,甚至有些时候不需要任何挖掘,这些新技术就可以使我们获得需要的信息。

这些渴望观测到地层表面以下部分的考古学家还希望能够在他们的资料库中快捷准确的查找到遗址的空间形态。而过去他们是通过辛苦费力地将资料在纸制地图上加以汇编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是汇编和分析空间构成模式的新手段,它依靠多种多样的测量、比例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它可以从一处遗址推测出一整块陆地,甚至是你可以去想象的整个世界。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一处地点资料的更快的录入和分析,并且它包容了几乎全部的新的考古学记录方法。

教学要求:新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而应用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六)第五章 田野工作: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每当问及考古学家是干什么的时,人们总会回答:“他们总是在挖掘。”这话没错。除了我们在前两章已经学到的有关的调查技术和遥感技术,发掘远古时期的遗迹,现在是、将来也还是考古学的中心。

但是发掘远比收拾行囊并向大山进发要复杂的多。考古学家都很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他们从遗址中收集资料的同时也是对遗址的破坏。因为一旦遗址被发掘后就永远不能被再次发掘。因此,考古学家的纪录必须尽可能的详尽,以便以后的考古学家能够重构先前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并能根据已有的纪录回答新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挖掘速度必须放慢,纪录必须极其谨慎和详尽。正如Kent Flannery(密歇根大学)曾经说过的:“当你气喘吁吁时就会发现考古是最有趣的。”他说的一点没错!任何一个曾参加过发掘的人都会告诉你这种感受。Thomas在大学一年级,Kelly则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都参加了自己的第一次考古远征。从一开始我们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我们早就提醒过你不可能从课本上学习到田野考古技术。但在这章中描述的是常见的田野考古方法,我们非常希望向你们展示田野工作的过程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感觉。

教学要求:重点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七)第六章 田野工作:考古学家为什么发掘探方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每一个考古遗址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些遗址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另外一些则并非如此。一些遗址是直接裸露在地面上,一些则是被深埋在地下,还有一些是位于水下的。一些是冰冻的,另外一些则是干燥的。每一个经过我们单独工作的遗址都代表了新的挑战,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存在)散土或松土。

尽管美国的考古学派扎根于人类学,但是它还有另一个根基,就是地质学。事实上,如果没有地质学的研究我们无法进行考古学研究。人类的活动造就了考古学遗址,但同时众多的自然过程也建造了这些遗址,其中包括那些由地质学家进行最普遍研究的自然过程(而且,特别是地貌学的研究)。对考古学遗址里或周围的松土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边缘学科,就是众所周知的地质考古学。

地质学家首先将层位学的主要原理抽取出来。这章介绍了有关的重叠的重要概念,以及对考古沉积物进行阐释的背后简单的操作原理,然后我们将讨论地质考古学家为我们理解和阐释考古学遗址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我们的讨论主要围绕着自然和文化遗址形成的过程展开

教学要求:考古发掘的过程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八)第七章 地质考古学及遗址的形成过程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阐述的是考古遗址的断代,即考古学家是怎样了解一个遗址的年代。在这一章里,你会发现不同的测年技术:树轮测年法、放射性碳素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以及其他使我们能够对有机物、岩石甚至尘土本身进行测年的方法。弄懂这些测年技术的物理、化学的原理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头疼,但是,要想知道何时运用或不用某一特定的技术,你就有必要对这种作用有最起码的了解。

为了了解年代的实际意义,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测年技术的基础知识。其实这些年代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证明年代与人类行为之间确实具有某种关系,才是考古断代的意义所在。

教学要求:考古地层学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九)第八章 年代学的建立:如何测年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19世纪,考古遗址被看作与矿山差不离,就是指望着弄到文物。但是,训练有素的考古学家,比如纳尔逊和基德尔,将其目标转向更多地理解文物后面的人,而非文物本身。而到了1960年代,考古学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期望着不仅仅要重建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解释过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考古学就要分析文物和遗迹如何随着时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章就要阐明考古学家如何确定这些模式。我们首先要思考分类——即考古学家们将多种对象划分为有根有据、可资利用的文物类型。接着,我们要讨论一些概念:考古学文化、时代、阶段、组合,以及因素——我们运用所有这些概念,来将考古资料组织到时空体系之中。

教学要求:

课前学习要求:不同测年技术的适应范围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第九章 考古学的维度:时间、空间和形式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考古学家怎样确定遗址的位置、怎样发掘遗址、怎样确定遗址的年代,怎样构建文化编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已经作了探寻。现在,就该踏着理论的梯子更上一级,并检视一下中程研究在当代考古学中的作用。

我们讨论了各种各样共同造就了考古记录的自然作用和文化作用。低层理论使我们得以从这些记录中获得资料。现在,我们能够用中程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把这些资料和人类的行为联系起来。如果你翻看一下插图3-10,即考古学的探究模式,就会想起考古学家们不时放下手铲、爬出探沟、进行研究,就是为了获得解读他们取得的资料而所需要的工具。这就是本章的内容。

教学要求:如何整理考古资料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一)第十章 埋藏学、实验考古学和民族考古学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埋藏学研究自然作用在造就考古记录中扮演的角色。

实验考古学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受控的实验来重复验证的历史,以求寻觅人类行为及其考古意义之间的关系。

民族考古学通过研究那些活态社会,来阐明人类行为怎样转化为考古记录。

教学要求:如何解释考古资料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二)第十一章 古代的人、植物和动物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我们从对动物骨骼的分析、一个考古系统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的鉴定及阐释谈起。动物骨骼不仅能帮助考古学家进行古代狩猎方法和饮食的研究,而且在重建过去的环境方面也颇有益处。当然,获取骨骼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本章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知识),以便于我们明白怎么去处理一大堆动物骨骼。

对考古学而言,植物遗存同样重要。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树轮研究向考古学家提供了一种真实有效的方法,来对过去一些特定事件的年代进行测定——比如,一个特定的普韦布洛Pueblo居住址是何时建造的。不仅如此,树轮分析也可以揭示一些有关过去的气候、环境和当地森林大火的历史等内容。考古植物遗存——花粉、种子、木炭和植硅石——告诉我们人们采集何种野生植物,种植些什么庄稼,燃烧什么材料,甚至能揭示植物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植物和动物遗存还可以透露人们在一年的哪个季节占据一个遗址。

教学要求:考古遗存中动植物和人类遗存的意义。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三)第十二章 用生物学的方法探知过去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研究的是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它是一门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biological anthropology)的交叉学科。生物考古学家研究考古资料中的人类生物学部分。一些学者研究古代疾病的起源和传播;另一些则是确定早期人类的食谱,分析他们的生存状态,并重构早期人口模式。上述研究都是通过探索人骨、骨化学(bone chemistry)和遗留在人体组织内的DNA来进行的。尽管化学和生物学在本章节中占很大比重,但考古学亦十分重要。

当今,在世界许多地方对人体遗存进行研究仍是一项敏感性工作。对许多美洲土著人(实际上也包括许多其它美国人)来说,对一个曾经活着的、会呼吸的人体遗存进行处理、照相并提取物质标本,这让他们感到十分恼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已经在本书第1章肯纳维克州(Kennewick)案例中有所介绍。本章节我们将浅显地讨论从人体骨骼遗存中科学获取的大量惊人信息。并且,我们将演示科学家如何用一种恭敬且敏感的方式进行这项研究的。在本章或其它任何章节中都不会对美洲土著人的骨骼遗存进行描绘。

教学要求:生物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四)第十三章 重建过去的社会和政治结构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涉及人类社会中三个重要部分——性别关系、亲缘关系和社会地位——在阐释这些现象并构建中程理论时,分别会遇到不同的困惑和困难。在过往的历史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如何分配是理解一个社会怎样运行的基本问题,但在考古学上判断哪些制品是男性使用,哪些制品属于女性使用十分困难。亲缘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留给我们的线索十分模糊。相比之下,研究人类社会地位的资料要清楚一些,但一些古代社会采用的政治结构我们很难在人种志方面找到直接可以类比的材料。我们还要讨论贸易——它在政治与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考古学家如何追寻贸易关系。我们跨入了考古学中一个更为艰难的领域,虽然如此,但是重建过去的社会与政治系统并非不可能。

教学要求:考古遗存如何反映社会结构。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五)第十四章 思想考古学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有文化属性的生物,人类构建了他居住的世界。所谓“构建”我们不仅指在物质层面上改变了世界——通过农耕、建设新的设施、清除过时的建筑、采伐森林、开采矿产等等。而且,人类文化赋予物质世界以更多的象征意义,并引导我们多角度的认识物质世界。在这一章中,我们集中探讨如何理解这些象征意义。有些考古学家尝试推测手工艺品的象征意义,另一些人则努力重建古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生活的世界。

不难想象,无论采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研究象征意义其实都非常困难。“象征”一词可以涵盖人类的许多行为,但我们集中在宗教仪式、图像学、以及对史前岩画的阐释几个问题。

教学要求:考古可以研究象征意义吗?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六)第十五章 世界史前史中两次重大的文化转变 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在人类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并检验范式在阐释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在介绍这两个重大转变如何发生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有关单线进化论的发展过程,虽然这种理论现在已被学术界摈弃,但早期的人类学家曾经奉为佳臬,用以解释文化的发展过程。然后我们再重点介绍考古学家是如何解释农业发生和文明(国家)起源的发展过程,及每一次重大转变在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在介绍这些范式时,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没有任何一种范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每一种范式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两次转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虽然这两次转变在不同地区发生的过程千差万别,但还是有一些共同因素促进了转变的发生。

教学要求:(必备项)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七)第十六章历史考古学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历史考古学是当代美国考古学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但是,关于这一点,我们只是简要地对历史考古学家们的所作所为作了一瞥(比如,我们就托马斯在佐治亚州圣凯瑟琳岛(St. Catherine’s Island圣卡塔林那(Santa Catalina进行的发掘,作过讨论)。我们在本章将更加深入地看看历史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在本质上与我们业已探讨过的史前考古学具有相似性。这两者都有关于发掘、断代和阐释的高标。不过,由于历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法则密切相关,因而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历史考古学家通常较少关心宏大的解释,而是常常关注那些已经逝去的少为人知的方面(诸如黑奴的日常生活等等),订正关于历史的错误认识,还用考古记录去抽绎关于历史的看法,这些看法有时还与仅凭文献证据得出的图景相对立。

教学要求:考古如何纠正文献记录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八)第十七章 文化遗产的保护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本章阐述了考古学在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那些出于个人私欲而劫掠考古遗址的人,以及这个国度的无情的发展,使得这些遗产受到威胁。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了保护美国的考古遗址、历史建筑、历史景观等文化遗产,联邦政府通过了多部法律。

这些法律为考古学的应用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新方向,即通常所称的文化资源管理(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文化资源管理与建设、发展和联邦机构的作为有关。它要求以新的方式思考考古学的标准、原则、伦理和培训。今天,文化资源管理的框架决定着美国考古学的实践。

另有法律为原住民的权利提供了保护,也对人类遗骸的重新安葬进行了规范,还确保了印第安部落和夏威夷原住民的文化目标。还有更多的法律,努力制止非法获得文物的风潮。尽管本章着眼于美国,但是,许多国家为了尽力保护其文化遗产、制止劫掠、保护原住民的权利,也有相似的法律。

教学要求: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原则。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十九)第十八章 考古学的未来1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

主要内容:我们在这本书中,力图描绘出关于美国考古学的一切真实图景。我们经常回到过去,以明了在过去的150年间,考古学是怎样演变的。此刻,我们要看看美国考古学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

考古学与现代世界是怎样发生关联的?

考古学家怎样让人共享其对历史知识的控制?

在探索这两个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问题比答案还多。

教学要求:考古和现实世界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必备项)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论文

编写日期】: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