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所在位置: 首页» 通识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 儒学与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 Confucian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编号】GEN03116【所属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学时数】周2课时【开设学期】一【已开设次数】3次【建议选课人数】100人 【授课教师姓名】汪高鑫【授课教师职称】教授【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wgx111@126.com【先修课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一、课程目标

1)掌握儒家学说基本思想及其发展与流变,丰富儒学基本知识;(2)认识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学术,儒家学说思想对于维护政治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儒家学说思想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3)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总论中国古代儒学的嬗变过程,及其嬗变的内在原因。

教学要求:把握两千余年中国儒学的嬗变特点。

(二)第一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学说内涵; 2,仁人标准; 3,成仁途径

教学要求:把握孔子仁学的精神实质

(三)第二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3,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要求:把握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

(四)第三章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性恶论——荀子思想的理论基础;2,隆礼重法思想;3,君臣民关系论

教学要求:把握荀子儒学与孔孟儒学的异同

(五)第四章 秦与汉初封建统治思想的抉择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秦帝国以法治国;2,西汉初年黄老政治;3,汉武帝“独尊儒术”

教学要求:把握秦、汉初至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抉择过程及其原因

(六)第五章 汉代儒学经学化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1,“新儒学”——董仲舒的公羊学;2,古文经学的兴起;3,东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教学要求:把握汉代儒学经学化以及经学内部出现分化与争论的原因

(七)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玄化与佛化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1,魏晋玄学;2,儒学佛化;3,南北朝经学异同

教学要求: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玄化和佛化的主要表现

(八)第七章 唐朝儒学的复兴与道统说的提出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1,唐初儒学复兴的表现;2,疑古惑经思潮;3,道统论的提出

教学要求:把握唐代儒学的总结与回归正统倾向

(九)第八章 宋明理学——儒学的哲理化倾向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1,程朱理学;2,陆王新学;3,儒学的哲理化倾向

教学要求:把握宋明儒学发展出现的思辨色彩

(十)第九章 清代儒学的嬗变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1,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2,乾嘉考据学;3,清中期以后今文经学的复兴

教学要求:把握明清儒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一)参考书目或教材:

1,原始文献:《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等。

2,今人著述: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景明等《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吴雁南等《中国经学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

(二)学习资源:

BB教学资源平台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一)先修课要求: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与教学考察、教学录像观摩、学生讨论等相结合,增强强化学习效果。

3、教学手段则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以课件、录像、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多途径的学习渠道。

五、考核方式

课堂开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