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德国史
英文名称:German History and Culture
【课程编号】(可选项) GEN02524 | 【所属模块】(必备项)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
【学分数】2学分 | 【适用专业】(必备项) 文科专业 |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六学期 | |
【已开设次数】2006年至今
| 【建议选课人数】 50人 |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必备项)Email: sunlx200466@163.com; sunlx2009@bnu.edu.com | |
【先修课要求】学习和掌握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粗通西方宗教和哲学,关心政治和军事事务,如能掌握一定的德语语言知识更好 |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以其“彻底性”(Gründlichkeit)而著称于世的民族。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但其中的个别因素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致使涂炭生灵,惨绝人寰。讲授德国历史与文化,就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既弘扬学习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又分析批判这一文化中的“恶魔”成分。研究德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了解和认识,促使人们自觉地从中汲取宝贵营养,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渗透在这一文化体内的毒素的鉴别能力,警钟长鸣,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本课程旨在对德意志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行宏观审视,深入分析那些独特的、历史地形成的文化传统,科学地说明德国文化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2
主要内容:
一.德国概况;
二、德国历史的分期;
三、德意志特殊道路
教学要求:
说明德国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人口和族属、国体和政体,厘清德国古代中世纪、近代早期、近现代和现当代的起止年代,概述德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如战争频仍,国家长期分裂;经济发展后来居上,民主政治姗姗来迟,思辨哲学光彩照人等。
重点、难点:
地缘政治学说,种族主义理论,历史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第一章 古代中世纪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4
主要内容:
一、“蛮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二、公元919年形成德意志国家;
三、“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兴衰。
教学要求:
说明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到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发展历程,厘清法兰克王国和法兰克帝国、东法兰克王国和德意志王国、罗马—德意志国王和罗马—德意志皇帝的沿革交替和相互关系,探讨西方政教二元体制的独特性及其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神圣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重点、难点:
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的作用,与东方政教合一迥然有别的西方政教二元体制,德意志国家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相互关系,罗马教皇与罗马—德意志皇帝的合作和斗争。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三)第二章 近代早期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6
主要内容:
一、“宗教改革”;
二、“教派化”和“三十年战争”;
三、普鲁士的崛起。
教学要求:
说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派化的内涵、三十年战争的后果、普鲁士崛起的原因,总结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厘清各色宗教改革家和邦国诸侯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宗教改革与德国政治变迁、教派形成与德国社会变革、军国主义与普鲁士崛起的关系。
重点、难点:
宗教改革、十字架神学、反宗教改革和天主教宗教改革、邦国君主专制和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官僚政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第三章 近现代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14
主要内容:
一、“普鲁士改革”与德国近代历史的开始;
二、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
三、“德意志同盟”时期;
四、“德意志帝国”时期;
五、1918—1919年“十一月”革命;
六、“魏玛共和国”时期;
七、“纳粹德国”时期。
教学要求:
说明德国近代的开端、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德意志同盟的性质、德意志国家统一进程、十一月革命的意义、民主政治在德国的建立和暂时覆灭、希特勒独裁统治和纳粹主义的本质,厘清普鲁士改革的内容、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俾斯麦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实践、魏玛共和体制的缺陷以及希特勒夺取国家政权的原因。
重点、难点:
德意志自由主义、德意志民族主义、德意志的普鲁士化、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联盟政策、威廉二世的海军政策和世界政策、希特勒的性格特征、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实施的大屠杀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五)第四章 现当代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6
主要内容:
一、盟国占领时期;
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二、两德统一进程。
教学要求:
阐述盟国对德国实施的“再教育”、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分别成立及其不同发展路径、两德统一的实际结果,说明联邦德国全面复兴和民主德国最终消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联邦德国初年的“向西方靠拢”政策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联邦德国社会各界对纳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境和瓶颈、两德统一的内在动力。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教材与学习资源:
一、[德]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二、[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三、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德]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波恩:国际交流中心1987年版。
五、[加拿大]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