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ral Education and Introduction to Law
【课程编号】GEN01101 | 【所属模块】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
【学分数】3 | 【适用专业】本科一年级各专业学生 |
【开设学期】春季、秋季 | |
【已开设次数】 每年分春季、秋季两个学期开设 | 【建议选课人数】 100 需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mazhenqing1962@126.com 手机:13718969996 | |
【先修课要求】无 |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面临的和关心的问题给予及时、科学、准确的解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治观等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观、道德观和择业观。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出发,结合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成材的规律、心理变化和学习需要等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2学时
主要内容:
1.适应人生阶段
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材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立志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认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认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要特别强调树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理念。在理论方面重点是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在实践方面重点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在知识方面重点是了解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明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成才目标的内容。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结合实际谈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阅读文献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14年6月。
3.小组讨论
讨论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小组10-15人。组长主持,指定1人做记录。任课教师根据各组讨论情况,在课堂作讲评,进一步引导与启发学生。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学时
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理想和信念的含义和作用,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信念。
3. 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树立求真务实与实现理想的有何内在联系。
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阅读文献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5月16日。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4学时
主要内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学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而理智的爱国者;了解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把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重点、难点:重点是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难点在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弘扬爱国主义。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怎样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怎样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2.阅读文献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
江泽民:《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报告会上报告,1990年5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
3.实践环节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三分钟演讲会
活动目的:通过演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操作步骤:
①每班学生在围绕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主题,进行思考和酝酿,然后完成一篇三分钟演讲稿。
②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交流,推选其中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演讲稿,再次进行补充修改。
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三分钟演讲比赛,由各小班或寝室推选代表进行演讲。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学时
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把握人生的基本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认识人生态度在根本上由人生目的所决定、有对人的具体生活产生影响的道理;了解实现崇高人生的目的、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客观环境。通过对人生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深刻理解人的生命及其应有的意义,掌握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确立科学而高尚的人生目的。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人生;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需处理好的四个关系。难点在于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为什么说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大学生应怎样实现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阅读文献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3.小组讨论
① 大学生应如何实现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② 查阅成功人物的传记,分析他们人生成功的主客观条件,查找自我差距,确立人生目标。
4.影视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孔繁森》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4学时
主要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阐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揭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阐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明确为什么在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诚信为重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难点在于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大学生应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
什么是集体主义?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说诚信是立人之本,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2.阅读文献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实践环节
① 组织学生听一次教师学术团队如何团结协作、集体攻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报告,畅谈集体主义精神对团队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② 收集、分享模范故事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课堂上分享令自己感动的道德模范的故事,并分析其感人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德模范”,从而与道德榜样产生情感共鸣,获得道德启迪。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4学时
主要内容:
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词源,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历史发展。
2.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把握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正确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认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明确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重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来源和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阅读文献
邓小平:《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实践环节
学生演讲:组织学生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题进行课堂演讲。
第六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4学时
主要内容: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保障法律至上地位,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自觉坚定维护者。
教学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难点在于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如何培养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什么是法律权威?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2.阅读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14年6月。
3.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感受法律,并写出观后感。
请职业律师或法学专家给学生们作法律讲座。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4学时
主要内容: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大学生大的择业与创业。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法律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了解和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重点、难点:重点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重点是社会公德与网络道德的基本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与人生的位置。
其他教学环节:
1.思考题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阅读文献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治安管理处罚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环境保护法》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合同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继承法》
3.教学实践
①座谈会。组织学生与毕业生进行座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处理好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②主体性活动。以组为单位,在列举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教师要在听取组长汇报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作总结。
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学时
主要内容:
1.青年一代要成长为“四有”新人,应当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2.青年一代要成长为“四有”新人,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青年一代要成长为“四有”新人,应当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1.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参考资料
朱永新:《大学生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德顺:《选择的自我——一位哲学家眼中的人生》,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英]赛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坚持集体备课与教师个人备课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等形式,实行互助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实效性。
2.教学方法
坚持采用精讲法、案例分析法、研讨法、实践法等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作业、学生参加活动、考勤等占20%,假期调研报告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采用考知识、考理论、考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出题。
【编写日期】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