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培养方案
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资源» 专业与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发布时间:2019-08-23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崇德弘教,具有诚挚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博学明辨,具有优良的学科素养、知识更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传道授业,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教学技能;锐意创新,不断改进中国语文教育教学,勇于进取;成为引领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四有”好老师。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二级指标

指标分解

编号

指标名称

师德规范

1.1

政治立场

  • 认同并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教育方针

  • 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3

职业道德

  •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熟知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依法执教;
  • 立志成为具有教育理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2.1

教育使命

  • 秉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教育理念,志愿从事教师工作;
  •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以及终身执教的教育理想;

2.2

教育观念

  • 具有较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 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 适合时代的创新需求,有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知识整合

3.1

专业素养

  • 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知晓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 能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对基础教育涉及的有关古今中外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基于一定的标准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
  • 对文本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学的现象、问题和规律等有探索的欲望,能够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针对这些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独立的探索,并能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规律或基本结论;

3.2

学科教学素养

  • 知晓语文教师的知识及素养的构成要素,并理解它们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能理解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相关知识,能和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整合形成语文教学知识;
  •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阶段发展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语文教学规律和方法;
  • 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3.3

通识素养

  • 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了解国际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变革及其原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理念;
  • 能用这些文化理念来关照学术、社会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学、教育等现象;
  • 形成具有自我独特特性的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
  • 并在发展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应用于语文教学和研究实践中;

教学能力

4.1

教学理念

  •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 知晓教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 知晓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变化原因;
  • 理解最新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能够运用语文教育的最新理念开展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 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适当的反馈;
  •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技术融合

5.1

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

  • 能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知晓并掌握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加以运用;能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
  • 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 能进行初步将信息技术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
  •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面的着力点;

5.2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

  • 知晓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最新理念,知道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理论和技术;
  • 在教学开始的准备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阶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的发展;
  •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试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引导学生独立开展资料搜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班级指导

6.1

管理理念

  • 把德育放在班级指导工作的首位,一切教育工作以德育为先;
  • 知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 理解和掌握中学德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6.2

班级建设

  • 基于科学管理观念,开展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环境;
  • 能够结合学生群体中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方法,开展合适的班级教育活动;
  • 掌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建立家校合作的交流渠道;

6.3

学生指导

  • 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有关技巧,及时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压力,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
  • 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制定基于自我天赋、优势和特长综合发展的人生规划,制定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综合育人

7.1

立体育人能力

  • 知晓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能够从哲学等有关视角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
  •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知晓环境育人、随机教育与家校社区共同育人的价值,理解语文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

7.2

学科育人能力

Ø 知道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理解语文学科在育人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 在学科教学中,能在设计中将语文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在环节中贯穿育人的活动,发挥评价在育人行为中作用;
  • 能在语文学习设计中初步将学生人格养成、理想塑造等与语文学习融合起来;

自主学习

8.1

终身学习

  •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明确终身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
  • 对于未来的职业成长有期许,渴望成为语文教师中的卓越教师;

8.2

专业规划

  • 掌握教师不同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律与要求,明白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在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意义,能够制定不同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
  • 能够结合社区环境、学校发展、学生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自我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平衡语文教学、工作事务和教学研究等关系;

8.3

自我管理

  • 能够实施自我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 克服学习中各种影响的因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 在工作中开展自我锤炼,张弛有度生活,完善自我的职业成长和个人终身发展;

国际视野

9.1

了解国际前沿

  • 在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对国内外的最新的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研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 具有深入理解、探究全球先进语言和文学专业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的兴趣和意愿;

9.2

国际交流能力

  • 具有与国际学者和同仁交流的能力;
  • 就教育的有关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 能够独立查找和阅读国际文献,主动学习和了解国际母语教育中有效做法;
  • 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专业交流团体或国际会议的意愿和能力;

反思研究

10.1

反思能力

  • 明确知道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 能够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批判、创新的习惯和意愿;

10.2

批判能力

  • 能够借用有关标准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或专业学习中问题,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主动查阅理论资料、咨询专家教师、开展特定研究;
  • 主动找寻造成教育教学或专业学习中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有实际针对性的新的解答;

10.3

研究能力

  • 能够运用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方法,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
  • 利用实际证据来反思常见教育现象和解答教育问题;

交流合作

11.1

沟通能力

  • 知晓并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能运用这些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聆听、发表意见、汇总、研讨等具体方法,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11.2

合作能力

  • 知道并理解学习共同体含义和作用,认同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并能够参与或组建学习共同体;
  • 知晓并理解团队协作的做法,认同团队协助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团队协助;
  • 知晓并理解沟通合作技巧,并能运用该技能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主干学科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四、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课(A类):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中任选3门。

学位基础课(36学分):古代汉语、汉字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入门、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诗经》精读、《文选》精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原典精读、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语文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26学分):从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3学分)、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14学分)、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9学分)模块内,按照学分比例选修课程。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项目制学习和未来卓越教师养成课程中的实践类两个部分的内容。

1. 项目制学习(10学分):包括国外研学、项目制课程、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程等6学分,以及毕业论文4学分。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包括校团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类国情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性劳动与活动以及主题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完成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专业权威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科和科技竞赛以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方式申请获得的学分。

2. 未来卓越教师养成课程(8学分):包括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模块中的教育观摩与研讨(1学分,即教育见习);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模块中的教育实践与提升Ⅰ(2学分,即教学技能实训);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模块中的教育实践与提升4学分,即教育实习);教育研究与发展(1学分,即教育研习)。

六、学制

四年

七、学位及毕业总学分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总学分:139学分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51学分)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必修2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拓展训练(军训)、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2学分、体育与健康4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必修6学分:大学外语6学分

选修2学分:东西方文化类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

必修7学分:数学相关课程4学分;大学计算机3学分

选修2学分:该模块任意一门与科学有关的课程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必修6学分:在通识类A课程“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7门中任选3门

选修2学分:该模块非文学院开设的课程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选修2学分

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选修2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60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36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14学分

项目制学习

必修10学分:其中,国外研学/项目制课程/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6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未来卓越教师养成课程(26学分)

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

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学分;教育观摩与研讨(教育见习)1学分,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开展1次,每次0.5学分。

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

1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2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Ⅰ(教学技能实训)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修读学校层面课程4-6学分,学院层面课程6-8学分。

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

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4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Ⅱ(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1学分。

总计

137学分

 

 

备注:文学院在学校层面开设了多门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课程,学生虽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择,但仍旧属于专业教育主干课程范畴。

 

九、教学计划表(略)

十、修读要求

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139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7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6学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中文类课程、项目制学习)、卓越教师养成课程26学分。

(一)通识教育课程

1. 学生须在“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从“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中任选3门修读;此外,还须从该模块非文学院开设课程中选修4学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

1. 学科专业基础课为必修(36学分)。

2. 专业选修课程要求修读14学分,学生须在语言类和文学类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均选修一定学分。

3. 鼓励学生参与国外研学、项目制课程和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这三项共修读6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为必修。

(三)卓越教师养成课程

学生须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选修卓越教师养成课程,包括教师情怀与生涯规划(3学分)、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14学分)、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9学分)

 

备注:具体内容以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