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培养方案
所在位置: 首页» 教学资源» 专业与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 (Physics)
发布时间:2019-08-23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物理学(师范)专业致力于“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道德风貌,具有宽厚和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及良好的数基础与实验技能,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阔的视野、乐教适教的研究卓越中学物理教师。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二级指标

指标分解

编号

指标名称

师德规范

1.1

政治素养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有较深刻的理解;

1.2

职业道德

  • 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教育情怀

2.1

责任担当

  • 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规,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认同物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2.2

教育理念

  • 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学生为本,勇于奉献;

知识整合

3.1

专业基础

  • 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3.2

学科素养

  •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发展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近代物理学在高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等;

3.3

专业应用

  • 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初步运用所学物理及相关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作发明;

教学能力

4.1

教学理论

  • 具有一定的教育法规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向;

4.2

教学设计

  • 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能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4.3

教学实施

  • 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技术融合

5.1

技术应用

  •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2

专业技术

  •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和能力;

班级指导

6.1

德育教育

  •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积极参与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的组织与指导;

6.2

班级管理

  • 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综合育人

7.1

育人理念

  •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

7.2

学科渗透

  •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物理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自主学习

8.1

自我提升

  • 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能力:具有自学能力、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8.2

职业规划

  • 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国际视野

9.1

开放心态

  •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了解物理教育的国际发展动向;

9.2

借鉴转化

  • 借鉴国外先进的物理教学理念,运用到物理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反思研究

10.1

教学反思

  • 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10.2

教学研究

  • 积极开展物理教学改革,能运用所学物理及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发明;

交流合作

11.1

沟通技巧

  • 具有交流意愿,掌握沟通技巧,能够与同行、家长、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11.2

合作能力

  •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适应不同团队的协作方式。
 

 

三、主干学科

物理学,教育学

四、核心课程

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量子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I、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各类物理实验、毕业论文、国外研学、科学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制课程、教育观摩与研讨(教育见习)、教育实践与提升Ⅰ(教学技能实训)、教育实践与提升Ⅱ(教育实习)、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

六、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及毕业总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总学分:152学分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79学分)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

必修2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拓展训练(军训)、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2学分、体育与健康4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必修6学分:大学外语6学分

选修2学分:东西方文化类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

必修39学分:

数学Ⅱ组+线性代数共16学分(或在数学I组中选修相应课程且不少于16学分);物理I组16学分;物理实验I组(普通物理实验AI,AII)4学分;计算机3学分。

选修2学分:在本模块必修学分之外的课程中选修2学分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选修4学分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选修2学分

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选修2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47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28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13学分

项目制学习

必修6学分:从“项目制课程”“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国外研学”任选一项,完成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卓越教师养成课程(26学分)

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

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学分;教育观摩与研讨(教育见习)1学分,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开展1次,每次0.5学分。

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

1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2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Ⅰ(教学技能实训)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修读学校层面课程4-6学分,学院层面课程6-8学分。

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

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4学分;教育实践与提升Ⅱ(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1学分。

总计

152学分

 

 

 

九、教学计划表(略)

十、修读要求

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7学分(含通识模块中的物理学类课程、项目制学习)、卓越教师养成课程26学分。

(一)通识教育课程

1. “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学生须任意选修2门课程,修读4学分。

2.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物理学类课程(20学分)为专业核心课程,选择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须必修。“普通物理实验AI”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修读。

力学、电磁学是物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般在大一修读。如果在大一修读了《基础物理BI》,且成绩达到75分以上,可以免修《力学》课程;如果修读了《基础物理BII》,且成绩达到75分以上,可以免修《电磁学》课程。

3.“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学生须任意选修1门课程,修读2学分。

4.“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学生须任意选修1门课程,修读2学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

1.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2.专业选修课程在第4-8学期开设,学生须修满13学分。

3. 项目制学习须修读2学分,学生可从国外研学、科学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制课程中任意修读2学分。

4.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至少一年,并提交项目结题总结,经学院专家委员会审议合格后可认定为2个学分。或参加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级物理学相关的学术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也可认定科研训练与创新2学分。

5.“国外研学”为选修,学生参加出国(境)学习两周及以上,可凭相关证明材料获得2学分。

(三)卓越教师养成课程

1. 该模块分为“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要求参见“八、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2.“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模块:共9学分,其中“教育实践与提升II”(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研习)1学分为必选。另外4学分,须选修学院层面一门2学分课程,再任选一门学校层面2学分课程。如果在该模块选修2门学院层面的2学分课程,多出的2学分可作为专业选修课学分。

 

备注:具体内容以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