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所在位置: 首页» 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一期第四场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0-08-10     文章来源:

725日,时值2020北京高考放榜之际,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四场如期举行,围绕高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交流。本次论坛同时在ClassIn和抖音平台面向全社会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教研员、在读学生等共3.2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作为特约演讲嘉宾,带来了题为“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阶段的成长”的精彩分享。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北京市特级校长、国家督学、正高级教师陆云泉校长,北京市三十五中学校长、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特聘专家、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正高级教师朱建民校长为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分别作了题为“为学生成长铺就创新之路”和“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北京三十五中的科技教育与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专题报告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志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特约国家督学、九三中央教育文化专委会主任刘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磊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担任主访专家,与嘉宾们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涂清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高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巨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主持。涂清云副校长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办学定位、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情况,未来,北师大将继续秉持治学修身、兼济天下、育人为本、尊重个性的育人理念,追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培养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应兼顾“理性的志向”和“感性的人格”

“高中阶段是孩子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世界非常敏感和好奇,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一阶段正在逐渐形成。”长期参与高中教材审定和编写工作的康震教授指出,高中教材在孩子思想成熟和人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做到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基础教育的水准能得到有效提升。

康震教授认为,“学语文也罢,学数学、物理、化学包括历史等也罢,在学习知识之外,一个根本的目的是成为专业化人才。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尽快地成人,成为一个成熟、自觉的人。”他指出,人在成长道路上要有理性的志向,而理性的志向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削减感性、鲜明的人格,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无论学知识还是学文化,一个人鲜明的个性和真实的情感是始终要保留的,这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要“真懂”和“真信”

在分享过程中,康震教授再强调了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的重要性,他鼓励学生要积累学识让自己更有创造力,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更加富有魅力,以期成为一名“君子”。

对教师而言,“一个教育方法和理念自成体系的教师,学生跟随他就好像跟随某一种真理,就好像跟随着一个经典大师的成长之路,这样学生就会信服他。”康震教授认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教学生怎么立人,而立人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能持一种端正、苛求的态度。“只有教师自己真懂、真信,学生才能对其真懂、真信。”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拔尖创新人才

重点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话题,陆云泉校长指出,“目前国内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则是教育的竞争。科技创新的关键实际上就在于人才,在于对人才创造性的培养。”由此,他提出,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实际上主要是看若干年后有没有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那么,就高中阶段的教育而言,实际上是在为培养未来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朱建民校长在互动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些看法,“拔尖创新人才并不等于尖子生,作为一个拔尖人才还要有两大特征:一是具备伟大的责任心,即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二是有创造力,要有强大的生命根基和强大的学习根基。”

科技创新教育要建立普及教育和拔尖培养并举的“一体两翼”机制

在普及教育方面,陆云泉校长强调了平台和课程的引领作用,即借助建立多元立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来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拔尖人才的创新培养方面,陆云泉校长指出,学校可以积极为部分学科特长突出、对科技创新兴趣浓厚的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如建立科技竞赛社团以及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教育过程中间,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有格局和担当。同时我们特别要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一种持久性,即培养他的耐心和刻苦的品质。”

积极变革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式是教育转型的关键

朱建民校长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背后说到底是人才转型,人才转型背后实际上是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背后是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他指出,“中国的教育再也不能仅仅围绕着高考来画圆,今天的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应该思考未来在十年甚至更多年之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

“当前的高考时代,可能拼的是分数,但在后高考时代,拼的就不是分数,拼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朱建民校长强调,“基础教育要承担起启蒙和唤醒孩子的责任,要通过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搭建平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激发提供支持,引领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并能够主动地奔跑。”

在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下,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

朱建民校长认为,“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营养基’,也是学校的核心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支撑。”

朱建民校长介绍称,三十五中的育人模式改革是从课程建设起步,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展开的,共经历了 的丰富、“线”的打造以及系统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三个阶段。最终,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课程的支持,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朝着自己梦想的发展方向前进。由此,他进一步指出,“不仅仅是课程的内容育人,课程的结构体系、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蕴含着育人的价值。”

张志勇院长就如何教育的价值塑造问题与朱建民校长展开了交流。朱建民校长称,“立德树人是学校进行教育的根本,而基础教育的核心则在于立志和成才,要能起到唤醒和启蒙的作用,应该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站在一个未来发展的高度,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张志勇院长谈到,“今天的高中教育要走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思维,因此,高中教育的一个基本价值理念是要进入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人人卓越的时代。”

让学习自然发生,搭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长

学习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成长也是不可替代的,“北京一零一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我们称之为三生教育,要让教育回归生命。”陆云泉校长从其自身的实践经历指出,“学生的成长是不能拔苗助长的,谈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时,也应该遵循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规律。”他认为,“未来学校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我们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的发展要跳出教育进行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思考

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关键在理念,核心在课程,重点在课堂,学校需要对教育价值和管理制度进行重建。朱建民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科技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借船”与“造船”。

他指出,“学校要有资源意识,要学会借船出海,要善于挖掘整合社会资源、重点高校资源为我所用。最后,也要把这些资源回归社会,能够让更多的人共享。”

纵论普通高中变革之道,引领中国教育未来之路。据悉,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一期校长论坛现已成功举行四场,之后两场还将继续邀请知名校长带来精彩报告,并与主访专家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论坛举办时间仍固定于隔周周六的下午两点半开始,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社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