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所在位置: 首页» 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成果速递 | 翁宗翰博士团队在《TESOL Quarterl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探讨新课标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4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学院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翁宗翰博士团队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育顶级期刊《TESOL Quarterl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与枷锁共舞:生态学视角下两名中国高中英语教师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受限能动性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在国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在践行核心素养理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与积极应对,为理解和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image.png


研究背景:新课标落地的现实图景—理念认同与课堂实践的张力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深化,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生态能动性理论,通过对广东与贵州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高中英语教师(化名Leon与Lily)进行长期追踪,发现尽管教师们普遍高度认同核心素养的改革方向,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面临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呈现出“理念超前”而“实践受限”的普遍现象。

image.png

研究发现:揭示教师“受限能动性”及其多维成因


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能动性——即其理解、调适与创新教学的能力——受到个人经历、学校环境及社会期待等多层面因素的复杂影响。


研究具体揭示了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制约因素


教育评价体系的现实导向: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高考仍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系。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不得不权衡素养培养与应试需求之间的关系,部分非直接考试重点的能力培养难以充分展开。

教师工作负担与精力分配:一线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需承担班主任、行政事务等多重职责,繁重的工作量客观上挤压了其进行深度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的时间与精力。

学生与家长的预期管理:部分学生及家长对传统提分模式的路径依赖,对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活动接受度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推行教学改革的信心与动力。

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师的职业晋升体系与日常课堂教学创新的直接关联度有待加强,同时,其自身过往的学习经历也形成了特定的教学惯性,转型需要过程与支持。

image.png

研究启示:共筑支持性环境,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该研究并非止于揭示问题,更旨在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建设性思路。研究建议,推动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持性的专业发展生态系统:

1. 赋能教师角色: 鼓励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本地化开发者与共建者转变,激发其内在的专业自主性。

2. 优化学校环境: 建议学校管理层面为教师创设更为宽松、鼓励创新的“容错”环境,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

3. 完善支持体系:呼吁在政策推进的同时,配套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清晰的实践指南与针对性的专业发展培训,切实为教师减负赋能。

4. 升级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应超越单纯的教学法传授,更加注重培养教师在复杂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与创新的“能动性”。


期刊简介

《TESOL Quarterly》是国际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创刊于1967年,以其严谨的学术标准和国际影响力著称,长期位列SSCI数据库Q1区。在此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其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