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院 朱小健教授供稿
我第一次线上教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那是给成人教育录的一门课,对着摄像机讲课,有专人负责拍摄和后期剪辑。这很像现在的MOOC课,一个团队分工协作。有个清华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他录一门MOOC课把国内外相关的博物馆都跑了一遍,有人跟着他满世界去拍。后来有外校考师大的研究生说是在网上听了我的课决定报考这个专业的。那种教学,并不像当下这个线上教学这般费事。
费事从准备上说有两方面,一是平台和软件硬件的需求选择,二是已有课件适应线上使用的修改。
前一方面,经过了雨课堂、畅课、Blackboard、长江雨课堂等一系列平台使用的培训和试用,我基本明白了:平台其实大同小异,网速畅通才是王道。当然,这培训和试用也一直伴随着软件硬件的现学试装试用。我最早在孙波老师介绍下打算选用雨课堂,安装时发现电脑系统版本太低。电脑系统我不敢动,害怕把系统弄瘫了就别想线上教学啦。关于OFFICE软件,雨课堂说2010以上的版本都行,于是我去下载OFFICE 2010、2013、2016各版本,64位和32位都下了来试装,无一成功。当无奈地打算放弃时,雨课堂的培训让我知道其实雨课堂也可以用低版本的office,只是要按下一个按钮。一激动,立马实践,果然成功。大喜之余,想再回头来看雨课堂培训的回放,结果悲催了,屏幕上一直提示“正在生成回放”,之后无数次去登录点击,一直也没能再看上。而那天没听完课就实践也直接导致我到现在也不熟练雨课堂的使用。
伴随着雨课堂的安装成功,本想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教学群里不断传过来王幼宁等老师实践的消息,“你装了也进不去呀”,“雨课堂还不能真正解决板书的问题”。于是放弃雨课堂,开始尝试别的平台。在赵国庆老师指导下,我下载了CAMTASIA来录屏。装了才知道试用版的功能非常少,录屏功能需要注册会员才能使用,而注册正式会员需要890美元。只好再次放弃。又经赵老师提醒,PPT本来就有一个旁白功能,于是赶紧录一个视频试试,果然省事且听上去效果还不错,庄秀丽老师还提醒我插上耳机录会更好。但这个PPT+旁白也有不足,一是并非真正录屏,我试讲过程中的鼠标的滑动轨迹和我在PPT写写画画的“涂鸦”在学生的接收端是看不到的,再就是我那些什么国际音标、说文小篆字体在学生那头的手机端都看不到。虽然按张佳慧老师的指导用了嵌入字体模式进行保存也仍然无效。
好在有一门课的学生都是用电脑看的,但另一门课却是有学生只能用手机。这就是我说的第二方面的费事了,手机不能显示我选择的字体,把PPT转成图片又不是个小工程。赵国庆老师教了我PPT转图片的办法,经试验,我的课件是要一行一行放映演示的,这样图片量实在太大,只好选择再次放弃这个办法。最后是采用了所有不能在手机上正常显示的字体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图,比一行一屏地改快。在试改一行一屏时,又想到也许可以直接一行一行地发到微信上,发一行,讲几句,再发一行,再讲。试验了下,自以为效果还挺好,但转发到课程群里却失败了,微信提示“暂时不支持语音转发!”。学生们反馈:“喂,您这个暂时是疫情期间吗”?总之试来试去,不知有多少老师费时费力帮我想办法,比如郑创老师和胡永健老师就提供过多种语音转换的思路。
24号开学第一天,我没课,看上课的老师的反馈没有说雨课堂顺利的,于是决定保险点儿,周二的课就用PPT+旁白。25号周二上课,在微信课程群播放录好的PPT+旁白,同时在群里与学生实时互动,效果还不错。但不少同学反映说“腾讯课堂很好用为什么不用”,26号周三的另一门课的学生也反映希望用腾讯课堂。这让我很感慨,我想我的试验各种平台软件大概相当于疫苗的研发过程吧:跟助教一起试用,大体就相当于中试;学生实际听课的感受,应该就是临床效果了吧。于是决定废弃已经录制好的ppt+旁白课件,改用腾讯课堂。腾讯课堂确实流畅,与学生互动很及时,甚至给我一种比教室面授课堂互动更积极的感觉。腾讯课堂功能设计与其他软件差别不大,但网络通畅。
当然线上教学的困难不止在准备阶段,讲起课来也会有种种不适,比如我总担心声音不清楚响亮,常常不自觉地贴近电脑去讲,有时偶然一看那画中画里自己的形象,居然鼻子占了大半个屏幕,学生也没人提醒我,希望他们是真的注意力在PPT上面吧。
后来用腾讯课堂做了一场讲座,效果也算不错。但与既往讲座相比,互动效果差了点儿。有同学告诉我,用腾讯会议要好一些,因为教学双方可以相互见到。还有老师跟我说用ZOOM也很好。但我想,我还是先用腾讯课堂吧,毕竟这是学生实践过了才选的,而且用用可能也就习惯了。当然,我的线上教学还有很多要解决的事,等能用板书了就不会辜负我那练了多年的瘦金书书法字体了。
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要买了套房经历了装修全过程,无论设计方案的取舍,施工建材的挑选,家具式样的搭配,都几乎会成一个专家。但装修完了这专家知识也就废了,大多情况下你不会有第二套房再让你装修,也就没机会能再用上这些知识。这次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体验,会不会也是一样的呢?已经有人在说线上教学有种种优势了,但我还是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恢复正常课堂教学。信息时代,科技发达,谁会完全离线生活呢?但那线下的师生互动,同学共研,还是令人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