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所在位置: 首页» 院情动态» 新闻报道
解世间代数 问人生几何——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丁勇教授
发布时间:2019-12-30     文章来源:

未来教育学院


4.0

珠海似乎有了冬的气息,凉意渐起,碧空如洗。一个周三的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丁勇教授。丁勇教授应邀担任过美国Pittsburgh大学、美国Kansas大学访问教授以及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并且是唯一被邀请在2006马德里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与几何分析”卫星会议上作50分钟报告的中国学者。其所著百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及世界多国的数学杂志上发表。

1.0

一切皆由兴趣

被问及怎么做到一直坚持数学研究的问题,丁勇教授笃定地回答“一切皆由兴趣”。他回忆起自己作为“老三届”的求学时代: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经历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曾经经历过上山下乡再教育,当过工人恢复高考之后有机会读书继续学习数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便一直从事数学领域教学和科研的相关工作。

在丁勇教授看来,数学是一门极富美感的学科,它具有简洁性、准确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他谈到,从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的时代到2000多年今天,人类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在此过程中数学中最美的十个公式诞生了,包括了eiπ01这五个重要的数学元素符号的欧拉公式就仿佛一行诗道尽了数学的美

丁勇教授认为,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数学之美,能更好地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无限的求知欲。

3.0

“有方法、花功夫、花时间”

“面对数学,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太深奥。”丁勇教授鼓励大家不要有畏难心理,“只要认真努力,每个人都能够学好数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他数学学科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对于其他学科也一样如果你不认真对待门学科,你又如何学好它?”丁勇教授表示,要想牢牢掌握一门学科,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舍得花功夫、花时间。

针对同学们在学习期间存在的一些困惑丁勇教授提出了建议他说首先同学们要仔细阅读课本,把定义理解透彻。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许多同学习惯于像中学时那样通过机械地做题来总结解题技巧,而很少关注课本给出的定义就是同学们时常感到困惑不解的原因。其实只要理解了概念,掌握了定理的证明方法,就可以逐渐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其次,丁勇教授指出,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只有尽可能地将抽象和具体相结合,才可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丁勇教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分析课本中的定义对于课本学生理解有难度的例题总是仔细地讲解,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资料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

4.2

“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丁勇教授说数学一开始就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原始的两大需求:计数与丈量,进而发展成为初等数学。后来,为了更深刻地探讨自然规律,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比如牛顿在研究力学运动规律时,发明了微积分来处理变速运动外力做功,最后促成了力学与数学两门学科互相推动发展的局面

谈到当代大学生学习高数的意义,他表示,数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工具,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社会对数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其他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可以将其汇集成一个数学问题,并且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自然科学方面来看,现代数学的发展不仅与物理学是融合的,研究化学晶体的变化也离不开数学群论的观点,生物学种群的发展繁殖也需要数学模型的帮助。从社会科学方面来看,数量经济学就是从数学的角度来刻画经济发展的规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80%都是数学家出身,他们成功将统计学理论应用到经济学领域,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信息及其未来走向。

丁勇老师还向记者分享了日本数学家三浦公亮的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浦公亮教授偶然观察到蜻蜓翅膀之所以能快速展开在于其翅膀的特殊纹路,进而由此设计出了一种随意开合伸缩的折纸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压缩与展开的安全气囊等物品上。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门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

深深的期许

丁老师对珠海校区的“黄埔一期”充满了关切和期待。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满眼绿色的自然风光、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珍惜学校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整洁的食堂环境、良好的宿舍条件;珍惜优秀的师资队伍——不远万里来为同学授课的北京校区老师们。“‘黄埔一期’们要好好努力学习,不辜负‘黄埔一期’的称号,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担当起这个称号!”

丁勇教授简介

丁勇,男,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已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应邀担任过美国Pittsburgh大学、美国Kansas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是唯一位被邀请在2006年马德里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与几何分析”卫星会议上作50分钟报告的中国学者。担任过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卫星会议等十几个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或组织委员会委员。应聘担任过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应邀访问过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20余所大学数学系和研究所。主讲过“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数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及“泛函分析”、“现代分析基础”、“实分析”等研究生基础课程。“泛函分析”曾获北师大研究生优质课程特等奖。出版的教材“现代分析基础”曾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至今已指导了20多位博士和硕士,其中1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多位在国内外高校中任教授和担任博士生导师。已有百余篇学术论文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奥地利、瑞士、波兰、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数学杂志及中国科学、数学学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