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院
珠海似乎有了秋的凉意,山高云阔,天朗气清。在这个秋意渐起的时节,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小健教授。朱小健教授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著论文众多,生活阅历丰富,本学期为我院本科生讲授《汉字与中国文化》和《四书精读》两门课程。朱小健老师知识丰富、风趣幽默,采访中其谦逊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文化见解令人折服。
英雄不问出处
朱小健老师走过恢复高考制度的人生节点,从建筑工到大学教授,他的阅历十分丰富。被同学问到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心态变化的时候,朱老师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豁达开阔的心态。他回忆起自己中学读了一年就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刚开始做了两年的建筑工,在工地上还改进了轧钢筋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机构调整,转而从事水利地理测量工作,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知识。后来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有机会读书,进行本科的学习。他表示能考上研究生、留校工作十分幸运。
“我并不认为大学语文教授与我之前所从事的职业有何高低、贵贱之分。”朱小健老师表示即使在大学教书,他也有其他的工作,并非纯粹只有上课。“生活是一个过程,职业、单位、从事的专业有多种可能性。人生活在一个环境里,这个环境会影响你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朱小健老师教学多年,依然笔耕不辍,进行着文献研究和论文写作,保持着高度的学术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他坦言自己现在仍有多本书稿未发表,“越写越不敢写,觉得自己学量不够,但是不能不写。”朱小健老师身上体现了一个学者谦逊而不断进取的卓越品质。“论文是学者真正研究之后与人分享,促进学科发展的一种方式。”他说,自己从事大学老师这一职业之后,写作已成为一种常态,每当有心得的时候,就会进行论文写作。朱小健老师还分析道,现在教育部推出的措施在不断地改善论文评价环境,北师大也执行了多年的代表作制度,只要有价值,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行,“英雄不问出身”。
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
朱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有同学甚至为其编写了“语录”。他表示自己念书时也常常编写老师的语录,当时没有微信群等交流形式,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篇幅、内容相对较少。他认为,同学们给不同的老师编写语录,体现了老师各式各样的讲课风格,这也是大学差异性所在。
为什么朱老师的课程这么受欢迎呢?“一开始让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感到一定难度并愿意去接触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教学。“讲课优异、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获得荣誉与奖励,戴着红花开会表彰的老师,通过申请填表、委员会客观评价、同学投票得出。另一种是学生口耳相传,没有系统性评价。”朱小健老师将“黄埔一期”比作“权威的评价者”。
关于本学期开设的“四书精读”课程,他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四书长时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华民族虽然吸收了许多西方先进文化,但是我们的骨子和血液里仍然流淌着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他还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获得对中国文化原本面貌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并不是只读四书的原文,还要阅读其古注,这才是书籍的原貌。例如,《论语》经过汉、唐、宋、明、清代直至今天,它不一定是孔子个人的思想,可能中间有传递者进行过改装。这些改装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直在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促进人们认识的提高。”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国文化
朱小健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训诂学,谈及这个方向的现实意义,他表现出了些许遗憾。“现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训诂学是什么,我们训诂学工作者做得还不够好,没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领域。”他阐述道,训诂学的基本工作就是解释古代文献、研究词义,与此同时也在解释中国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国文化”。
朱老师谈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在两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第一个是汉语教学,第二个是信息处理。计算机不怕数据数量多,就怕没有规律。“中文信息处理需要走自己的一条路。国内的HNC理论就是从中国训诂学的《尔雅》中得来。它把所有词分类,词量是无限的,但是词的类别是有限的。”“训诂学在检索语言、智能处理等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同时在中国文化的保存与推广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朱老师曾是《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的副主编。“字典是一个有自己规则、规律的文化产品,编写字典的过程中我同时也在充实自己。”刚刚参加完“融媒体时代的辞书生活”会议的朱小健老师,从会议的标题引出:“辞书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热词的出现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网络热词的生命力都那么强,有一些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被大众遗忘。”他认为真正能使词语流行发展的其实是使用者,只有被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才能保持生命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在翻译校名的时候,我们把‘师范’翻译为‘normal’,也是想要体现出榜样、典范的含义。”朱小健老师鼓励大家要反复学习和理解校训,就像孔子对自己说过的话,也需要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师范二字与教育有关,也与文化传承有关。”“一个人活在世上,主要从三个地方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个是家庭,第二个是社区,第三个是学校。”
朱小健老师说,校训不只针对以后当老师的人,更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例如,成功的父母必然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也随时在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简介: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和意义间有密切联系,汉字字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的创制和阐释体现着古人的认知模式和思想观念。本课程通过对汉字构形理论的讲解,分析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介绍古人讲解阐释汉字的方法经验,揭示人们日常习用不察的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如何通过分析汉字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四书精读》课程简介: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本课程通过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原典及其古注文本的精讲研读,锻炼学生的汉语理解表达能力,探究四书古籍中原本蕴含而日常可能未被认识到的中华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