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所在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新闻报道
乐育沙龙第十期:马克思——从柏林到北京
发布时间:2021-05-06     文章来源:乐育书院 未来教育学院

4月23日晚,乐育沙龙第十期在文华苑图书馆顺利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毅松老师以“马克思——从柏林到北京”为题,围绕“马克思与柏林大学”、“马克思与中国”两条主线,结合对马克思的青年生活及马克思笔记手稿的介绍,分享了他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对中国的影响的研究。乐育书院执行院长曾晓东、副院长盛双霞出席本次沙龙。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25e60e32b08e142a4a918b8dca659aac.jpg

首先,田毅松老师介绍了柏林大学与马克思的不解之缘。他表示,马克思出生在保留着较多古罗马传统的特里尔,中学时期深深地受到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加入博士俱乐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马克思频繁现身社会和文学沙龙,结识了贝蒂娜·冯·阿尼姆,在阿尼姆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d581742fa5974760de500544743ad9d9.jpg

田老师提到,马克思虽然没有完整的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有相关的社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关注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不平等条约导致的社会后果;也关注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对太平天国运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田老师表示,马克思相信中国终会再次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并过渡至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主义社会。

田老师与在座师生们围绕马克思思想史关键词、国家主义、信仰等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提问何为马克思思想史的关键词,田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田老师认为马克思思想史的关键词应该是“人”、“自由”、“全面”和“自我意识”。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宗教的特点”这一说法,田老师表示,马克思主义是非宗教的,是科学的。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2f1af9468cbc65bbc427deadb150d714.jpg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f93c465281110bfdda6e3764adb20b4b.jpg

活动的最后,乐育书院副院长盛双霞为田毅松老师颁发纪念证书。本次沙龙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07d29eeb9dcc85874d895705ca95afc2.jpg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b69565b0eecfad2eb180c24f2601523e.jpg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0fsktcm8fkta22\FileStorage\Temp\bb56f2a2f9a74a23d06ed7e5694820a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