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院第一期跨学科·湖畔博士沙龙顺利举行
未来教育学院
10月15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第一期跨学科·湖畔博士沙龙在励教楼A101外湖畔平台顺利举行。本次沙龙活动围绕扩展现实与自闭症研究和教育社会学与语言教育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并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建设思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向本琼,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胡永建,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主讲嘉宾顾培蒂博士和在线参会的主讲嘉宾翁宗翰博士,以及我院学生6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孙波副院长主持。
孙波副院长对参与此次沙龙的老师及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跨学科·湖畔博士沙龙”名字的内涵和活动的缘起。
随后,郑国民院长为活动致辞,他以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学习经历为例,对沙龙活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议适当增加沙龙举办次数,协助博士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二是希望嘉宾与听众无拘无束,放飞思想,从高谈阔论中吸取智慧;三是要求主办单位为活动做好做足优质的后勤保障。
讲座伊始,顾培蒂博士以其丰富的学科交叉背景为切入点,依次介绍了构成扩展现实技术的三个要素: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并强调了“SPACE”这一核心概念。她表示,自闭症患者的人数规模庞大,具有独立生存的障碍,对其干预治疗的需求迫切,这些问题导致了不断增加的社会负担和压力。但目前多个研究表明,利用扩展现实技术对自闭症患者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顾培蒂博士结合其团队对大量扩展现实技术应用的文献调研成果,从自主性、人机交互和临场感三个维度归纳总结了扩展现实技术平台的特点和技术可行性。最后,顾培蒂博士详细介绍了美国堪萨斯大学和密苏里大学两所高校的特殊教育机构合作研究的课题——扩展现实与自闭症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经验分享引发师生们的思考。
在互动环节,教育技术专业的刘美凤教授表示希望顾培蒂博士能够进一步分享扩展现实技术应用的实例及应用效果。顾博士表示,研究解决特殊人群问题的应用技术,其本质在于发现问题,其研究团队尝试利用Google Glass鼓励自闭症患者与研究人员进行眼神接触,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为未来的自闭症研究者提供一个有效的评估参考标准,使得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扩展现实技术实现相应的自闭症研究。有同学对设计思维感兴趣,就“是否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3D生态系统”的问题向顾博士请教。顾博士表示设计者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目前技术上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模拟出虚拟的生态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博士候选人翁宗翰通过线上方式,以教育社会学与语言教育为题,阐述了教育社会学的概念,介绍了教育社会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教育社会学与语言教育之间的联系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并详细介绍了其发表在《英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论文On becoming a doctoral student: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socialization of capital and habitus in academia。他表示,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融合学术化与社会化的观念,探究赴美留学的中国博士生是以何种社会化方式存在于美国的。
互动阶段,孙波副院长向翁博士提问关于用个体研究来解释群体现象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翁宗翰博士表示,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差异较大,社会学科中的量化研究是着重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并以此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社会学研究并不是用个体来解释群体行为模式,而是去了解个体的特质,根据不同特质的个体设计差异化的方案。
未来教育学院赵芳媛博士对翁宗翰博士提出的“种族、性别、社会阶层对语言学习方式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她认为,处于汉语文化圈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其国民对汉语学习接受程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母语语系、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的影响。翁宗翰表示,“种族、性别、社会阶层对语言学习方式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新观点,在亚洲地区的接受度并不高。现存文献无法提供详实的数据去论证“母语语系、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方式起决定作用”。他认为,不同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效果,例如在美国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文与韩文,这是由于受日本动漫和韩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活动的最后,孙波副院长向与会的各位老师、同学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期待下次沙龙活动同大家再次会面,一起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