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轮播图
所在位置: 首页» 首页轮播图
未来教育国际沙龙第四期 |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 under the AI revolution: A pedagogical justification for focusing on AI and ethics
发布时间:2021-12-01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学院

11月25日晚,未来教育学院主办的未来教育国际沙龙第四期在励教楼A101报告厅顺利举行。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奥斯陆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Tore Hoel教授,为师生做了题为“Challenges for education under the AI revolution: A pedagogical justification for focusing on AI and ethics”的精彩讲座。本次沙龙活动由智能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袁莉教授主持,100余位师生在线下和线上参加。

讲座者 (5)

首先,Hoel教授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在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谁可以使用学生的数据成了一个避不开的社会问题。Hoel教授举例说,智能学习灯能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方便家长随时了解。但如果该数据为公司用于商业目的的话,就会涉及隐私问题,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02

接着,Hoel教授指出,对数据的管理与使用存在多种不同的立场。他表示,进行数据管理不应只关注商业利益,还应尊重每个人对隐私的不同看法。不同的态度将影响对数据使用的管理,如商业机构视数据为公司资产,而学生、教师、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对数据使用的态度是不同的。Hoel教授表示他非常认同加拿大学者Helen Nissenbaum提出的情境完整性(Contextual Integrity)的观点。

06

然后,Hoel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素养问题已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各国专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积极地研究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问题,希望以此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他指出,并非每个人都清楚在使用手机或电脑向人工智能系统‘输送’个人数据时,就已经与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互动。人工智能就像一个“黑匣子”,教育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会学生正确地打开它,懂得数据隐私、人工智能伦理、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素养等概念。Hole教授紧接着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在芬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开展情况。他高度赞赏中国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同时他也指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等问题。

05

最后,Hoel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素养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人工智能教育所要培养的技能包含基本读写能力、计算技能、编程与数字技能、媒体与信息素养、批判与创造性思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与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的判断能力。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横跨不同学科,教育所要做的是把不同能力的培养恰当地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

01

在自由问答环节中,21级英语(师范)专业的闫玉洁同学咨询Hoel教授对个人数据被商业公司用于商业活动的看法。Hoel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个人数据被用于哪里,更要重视是否应该被利用。身处数字社会,大学生应该掌控个人数据的使用权,做个人数据的主人。同时他也表示,学校应该建立起相应的信息运用管理系统,挪威和美国的部分大学已经建立这种监管系统。

04

未来教育学院的金俞老师疑惑,“AI对教育的影响到底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现在的小学生要学习人工智能类的课程,这真的有必要?”Hoel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课程是辅助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带来冲击,它能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更具有活力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03

未来教育学院的顾培蒂老师通过在线提问,请Hoel教授进一步解释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以及为什么它尤其重要。Hoel教授表示,可解释性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如果机器学习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这很危险。可解释性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通过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各种工具,甚或参与开发和设计符合大众需求的智能技术和解决方案。

沙龙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